葛家村,一个原本“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偏远小村落,如今已是“五步一景,十步一画”,村民更是人人当起了艺术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而这一切的变化都要从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的团队下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说起。
今天就让地道农旅·地道君带你走进葛家村,来看看艺术与乡村融合产生的魔力。
一、艺术团队下乡
需求对接 历经大建设、大整治,这几年,宁海乡村大变样。如何提升村庄品位,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推动农村更深层次变革?今年初,宁海着力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径。这与远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不谋而合。
团队下乡 于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的团队走进葛家村,按照宁海县实施艺术振兴乡村的行动部署,开展了艺术与乡村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前后共组织实施了两期项目。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 从质疑到信任
由于对艺术没有理念,村民一开始对丛教授团队不是很信任。
边做边讲 2019年4月5日,进村第一堂课,丛教授特意设计PPT,讲理念,说案例,兴致勃勃地介绍团队之前在其他省市改造乡村的成功经验。然而村民们完全听不懂,也听不下去。丛志强赶紧转变方式。“光讲讲不行,你们不懂、不信,那就做给你们看。”于是,丛志强放下PPT,准备和学生、村民一起动手改造村庄。
扎根乡村 丛教授团队始终与村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天吃住在村里,研究在村里,创作在村里,了解村民的愿望和需求。就这样,他们很快就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接纳,也得到了镇里和县里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
就地取材 花最少的钱做实用的事。丛教授团队就地取材,用溪坑里的石头、山上的毛竹、废弃的瓦片、不用的旧衣服等等,为文化礼堂垒竹椅、改造村子脏乱的巷子。因为不花钱还很实用,这些改造得到村民的夸奖。这之后,村民葛万永主动请丛志强设计庭院,大家见丛教授设计的院落确实能帮助改善生活品质,都开始找丛教授请教院落改造相关的问题。
2 从尝试到主导
思想转变 第一次驻村,团队前后待了12天,改造了10户农居、8个景点。在师生鼓励下,原本对艺术不感兴趣的村民不再是旁观者,他们从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乡村。
参与设计 在第一次实践结束前,村委拉着丛教授给村民布置了庭院改造作业。19年7月,丛志强带领团队再次来到葛家村,他惊奇的发现村民们不仅完成了作业,还在改造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创意跟设计。
全民皆兵 作业得到丛教授的肯定后,村民觉得艺术并不遥远,就在身边,自己也可以搞艺术创作,而且能做得很好。这种全新认识下,村民们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地参与到乡村艺术创作与建设当中,潜在的艺术细胞被充分激活。他们手中的木头、竹子、石头以及各种边角料等都成功变成了艺术品。
品味提升 相较于以前,村民们也更加讲究品位了,各家各户自己亲自动手设计村庄、改造庭院、美化家庭,甚至人人争当艺术家参与设计。
小组帮学 村里在丛教授的指导下,由艺术骨干们带头组建起7个乡建小组,由动手能人带头,充分发动全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目前,葛家村已有村建艺术家百余人。
三、项目亮点
1 乡村艺术实践需扎根乡村
如何做出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的乡村振兴项目,这就需要扎根乡村。
扎下来才能做起来 每天吃住在村里,研究在村里,创作在村里,与村民进一家门、成一家人、说一家事、干一家活,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村民中的一员。一竿子深深扎到村子里,才能真正把事情做起来。
融进去才能见真情 了解村民的愿望和需求,提出的乡村建设方案符合村庄实际与村民意愿符合,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花最少的钱,干最多的事的原则,才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接纳。
接地气才能见实效 丛教授由先讲后做转为先做后讲、边做边讲、边讲边做,团队和村民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搞建设,符合了村庄当前的发展实际、顺应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 乡村艺术要回归乡村生活
物质精神都要抓 葛家村乡村艺术发展不仅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促进了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共同的乡村建设让邻里关系更融洽了、人文氛围更和谐了,村民们也更加讲究品位了,人人争先参与乡村建设,村子的凝聚力因此也更强了。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丛教授团队通过鼓励带动村民进行艺术创作,与他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搞建设,让村民尝到了艺术创作的甜头,潜在的艺术细胞被充分激活。
3 坚持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
变“群众看”为“群众干” 从看教授干到村民自主参与,葛家村的艺术振兴,专家团队更多的是以村民为主角,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中,共同努力,不断学习,成为乡村艺术家。
变“送艺术”为“种艺术” 艺术家进村并不是稀罕事,但过去主要的做法是给乡村做规划搞设计,开培训。而葛家村丛教授团队更多的是作为艺术振兴乡村的播种者,通过设计和艺术,为村民播下艺术的种子,唤醒村民的艺术基因,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而不是主导他们,让他们按着指示做事。
变“自己干”为“一起干”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可以带领村民干,村民也可以带动村民干;本村可以带动,外村也可以带动。葛家村就是通过教授引导组建了7个乡建小组,充分发动全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同时已有村建艺术家还应邀去到外地进行艺术教学,传授经验。
四、地道之见
通过葛家村在艺术家团队的带领下用艺术振兴乡村这一案例,地道农旅·地道君总结了葛家模式,希望能给计划用文化创意发展的村子一些经验。
1 村民都是“艺术家”
改变村民思维 入驻团队想要带动村民去干,就要自己先干起来,干出出效果,让村民尝到甜头,进而逐步改变村民思维,并匹配专业团队对村子进行的整体规划。
村民参与进来 艺术团队进村只是一段时间的驻扎,他们的作品都是高端的,用来做品牌的,不能量产。一定要村民成为“艺术家”,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去做成基础的、能量产、但是又独特的艺术产品。与此同时,文化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民间,村民们的创作才是最地道、最接地气的。
2 艺术要融合三生
生产 艺术创作要融入到产品、产业中去。文创、农创类产品因其创意性加强产品附加值更高、更容易销售出去,且价格更高。
生活 艺术主题文化活动能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进而提升村民审美意识、精神境界以及生活品质。
生态乡村艺术就要融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且75%的创作材料要用当地自有的、可循环利用、循环再造的。
来源:地道农旅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