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井子雨霹砬子山,一条季节性河流从此处发源,沿山壑沟谷向西北一路蜿蜒而去,汇入渤海。此河即为有名的牧城驿河。
青山绿水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牧城驿河流经之地,正是历史上盛名远扬的辽东古邑——木场驿城(牧城驿)。木场驿城位于现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前牧城驿村,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古城西濒渤海,东及北部山岭屏列,城池建在山谷与平川地的结合部,金州通旅顺驿道通过山谷后穿城而过,地处险隘,为明清时期的一座军事、交通要堡,盛名延续600余年。
(牧城驿地区示意图)
因交通和地理位置显要,历史上,牧城驿历来是军事、交通要冲之地,是金州通往旅顺的必经驿站。据史载,早在隋唐时期,唐平高丽后,曾在此处设堡驻兵,因周边山岭林木茂密,西濒港湾,居民以伐木为生计,堡便成为木材集散之地,故称“木场堡”。辽、金、元三朝,这里成为狮子口(旅顺)至金州驿传的中间站,但其称谓是否变化,史载不详,也未见有建城的记载,应是驻有驿卒的较大村落。
(牧城驿古城遗址)
牧城驿正式建城,则是在明代。其时,一海之隔的日本倭寇对中国沿海之地屡有侵扰。据《明史》记载,由于倭寇的劫掠,“北抵辽,南迄浙闽,滨海郡邑多被害。”辽东沿海更成了倭患的重灾区。《明史》、《明实录》和《倭变事略》等书明确记载了倭寇来犯袭扰事件,辽东海运因此被迫中断。至今甘井子地区仍有“倭子上岸”的民谚,形容一个或多人团伙打劫哄抢的场面,这正是当年倭寇登岸抢掠烧杀的历史写照。据《大连通史》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辽东地方官都要严格奉行朱元璋的防倭禁海诏令。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更是继续积极防御倭寇,大修海防要塞。永乐八年 (1410年),刘江被任命为辽东总兵,以加强对辽东沿海的防务。为了能迅速传递军事情报、畅通军令指挥线路和运输军需物资,刘江在辽东广设驿站,增筑城堡,并依城堡筑烽火干线,常年备战。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辽东海防建设已初具规模:驿站遥遥相望,邮路畅通无阻,城堡、烟墩、望哨星罗密布,已成为城镇相连、海陆交通发达、驿传便利之地,官吏、商旅往来频繁。
(牧城驿城西南山岗顶部的烽火台遗址)
盛名远扬的牧城驿城,正是修建于这一时期。史料记载,牧城驿城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古城北距金州城60里,南距旅顺城60里,驿城呈椭圆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窄,四个方向各设一座城门,东西门之间为主街。城墙基部用石块砌筑,上部砖砌。周长二里二百四十一步,高一丈五尺。驻守驿卒100名,操守军100名,设有百户所和递运所官署。作为辽东防御系统中重要的节点,牧城驿除夯土筑城外,还在驿城周边置烽火台5座,以料敌预警。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刘江率军在金州东部金顶山望海埚一举歼灭倭寇一千余人,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望海埚大捷。牧城驿及今甘井子域内的烽火墩、台、架在这场歼灭战中,为刘江调兵遣将、给养运送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牧城驿南城门明代城砖)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城内关帝庙记事碑上镌刻有“木场驿”三字。由此推断,“木场驿”之名应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筑了城池之后,因城的功能主要为驿邮服务,在当时即以“木场驿”命名。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
▎本文由甘井子区委党研室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