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叫黄埔的地方很多,但黄埔村应是这个地名最早的出处。然而黄埔村并非它的本名,清朝时这里停靠了众多外国商船,外国人说汉语就像中国人说英语一样,会跑调,总是将“凤浦”念成“黄埔”,久而久之,原本的凤浦反倒没人叫了,从此成了黄埔村,原来黄埔村是外国人取的名。
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乘坐公交车在终点站琶洲石基村总站下,往江边方向走,看到的是一片杂乱,真正的乡村模样,穿过很接地气的菜摊、卖衣摊、小吃摊后,眼前干净多了,便到了黄埔古港。
黄埔古港,不在黄埔区,在海珠区!黄埔军校也在海珠区,与黄埔区没有半毛钱关系~
黄埔古港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有“粤海第一关”之称,2017年黄埔古港被列入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之一,广州人有“不到古港,不懂广州”一说。
这个江边小村不可小视,自宋代始,黄埔村便在海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个朝代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闭关自守的清廷撤销了江、浙、闽三个海关,却唯一保留了这个海关,黄埔港得宠了80多年,来往商船不绝,期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达5107艘,港口一度拥挤,贸易总值是之前四关总值的10倍多,港口所在的黄埔村因此成为热闹繁华之地。那些年最先接触到外国人的,是黄埔村的村民,村里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古港至今保存着古港口、古宗祠、古庙宇、古民居等遗迹,是广府文化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辉煌广府海贸史的见证,承载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辉煌历史。
黄埔古港经打造,划分出了四个功能区,即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现在国家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来此参观,便有了意义。
刚走进黄埔古港就看到这艘“哥德堡”号商船,此船由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83年建造,航行海上丝绸之路,曾经三次抵达广州,把不少中国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销到世界各地。2006年瑞典国王来访时,亲自来到黄埔古港,为纪念中瑞友好而建造的哥德堡号雕塑揭幕。此外,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中国,到达港便是黄埔,在此开启了中美贸易先河。
清朝时的黄埔税馆、永靖营(兵营)、买办馆、夷务所等经过修缮,可观性有了,黄埔税馆、兵营都是岭南派建筑,屋梁上雕着风情,琉璃窗上映着清朝剪影。
岸边保留着一条“海傍街”,从前是一个繁闹的集市,商铺林立,现在村民仍摆着摊,开着店,卖着艇仔粥、姜撞奶……
去晚了,吃了“闭门羮”,只能看看外面的樘门,是我见过的西关大屋的样子。
屋门外有口古井,我低头往井里探了一眼,有水,还很清澈,但没人到此提水,家家户户用的是自来水。
港口有艘仿造的“公主号”古船,靠在岸边却又不让上船,只让我们隔空凭吊。
候船码头的台阶仍然完好,麻石仍然坚实,但是时间终究打败了一切。
浅滩处的这些残桩、破船有些障眼,却显得很真实,有沧桑之美。
这船也太破烂了吧,现在乞丐的家也不至于这样,我想知道的是,主人是谁呢,过得咋样。
江边这个垃圾分类的标志,做得很新潮,与烂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值钱的恐怕要数这排古榕树了,树下的人们都很悠闲自在,唯独富龙我和张波跑上跑下地忙乎拍照,他更惨,还拖着个大行李箱。
黄浦古港的景色不咋的,却上了热搜,是大家热衷去游玩的地方,让人有些费解。也许用“生活不止需要新鲜,还需要偶尔的怀旧”这话来解释,可能是一种答案。
曾经熙熙攘攘的码头,早已闲置多年了,不见了码头搬货工的身影。由于河道堵塞变窄,港口迁往了长洲岛,与这里说了一声再见,从此黄埔古港盛名不再。古港默默地陶醉在历史的辉煌中,将过往的痕迹刻在古角、青砖上,向来访的游客展示它的蛛丝马迹。
过去千帆林立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铅华褪尽,空留萧瑟古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