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四个字,源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路线的策源地,到处都是思政课的活素材。湖南大学不少学子常来这上“移动”的思政课。
本报记者陈张书长沙报道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牌匾下,一群学生认真倾听着一名中年男子的讲述。旁边的游客也加入了进来。讲述者是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龙兵,他正带着学生上“移动”的思政课。
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路线的策源地,“到处都是思政课的活素材”。
青年毛泽东深受影响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创立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延续千年。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观赏。青年毛泽东曾寄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深受其熏陶。
“‘实事求是’是湖南大学的校训,也是学习的一种态度。毛泽东几次移居岳麓书院,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龙兵说。
青年毛泽东强调“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说话”,“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1917年的夏天,24岁的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身无分文,靠着一把雨伞,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里,在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游学调研,沿途接触城乡各阶层人员,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不但身体力行“实事求是”,更是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实现的根本途径。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过精辟的概括。“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3年,“实事求是”被确定为中央党校校训。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正式写入党章。从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1978年,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被党中央重新确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实事求是”与湖大的故事
“实事求是”四个字,源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湖南大学前身之一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校长宾步程撰写“实事求是”,并把它作为校训,制成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前檐,以激励学生立足客观实际,矢志追求真理。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岳麓书院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新高度。”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副教授尹世尤回忆,“总书记还要求,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到处都是思政课的活素材
“岳麓书院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岳麓书院的教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在龙兵看来,岳麓书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到处都是思政课的活素材。
从1995年在湖南大学任教思政课开始,龙兵从未停下忙碌的脚步,当时的他对自己说:“要做到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画面,龙兵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尝试把思政课堂“搬”到岳麓山、岳麓书院、走进农村。不仅有课堂教学,龙兵还用实际行动让思政课融入学生生活。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形势、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龙兵还自费为学生订阅了《人民日报》《求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报刊。
“这样的思政课对我们一生都大有裨益。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脚踏实地、谦卑笃实的品格。”龙兵的课堂让学生和青年教师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感受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