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晨练、晚上散步,一天不去伊逊河边,浑身不自在。”家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金帝花苑的张大爷说,曾经的伊逊河平时淌污水、雨季冲山洪,是条让人绕着走的“龙须沟”,“经过持续改造提升,如今河畔花红柳绿,气爽水清,看着就是享受。”
守护生态,就是拥抱幸福
自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以来,围场县始终把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积极推进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生态幸福家园。
塞罕坝坐落于围场境内,当地群众深知生态的意义。半个多世纪来,围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62%,增加到现在的58.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保持在300天以上。
立足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长甄毓敏介绍,围场县立足生态建设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围绕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突出问题,以坝上防风固沙带和滦河流域水源涵养带建设为重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形成了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龙头,红松洼、滦河上游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支撑,伊逊河、小滦河、阴河三条主要河流流域为纽带,多点布局,链条完整,覆盖全域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围场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京津冀领先,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样板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知名森林草原满蒙文化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县的目标。”甄毓敏说,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非遗项目+扶贫”,依托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满绣和满蒙文化、“万家客栈”加盟户带动贫困户、“巧手创富”工程等措施,全县已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23个、满绣专业村13个,共带动1.2万人稳定增收。
编辑:苑秋菊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