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库斯是台湾新竹县最偏远的部落。
通往部落的路,有时仅能容一辆车通行。道路一侧紧贴山坡,一侧是山谷,在连续近180度折叠的重重拐弯中,满车慕名而来的乘客醉心于峰峦叠翠大美之余,也不时发出对险峻地势的惊呼。
从新竹县内湾出发,约60公里车程在行驶近3个小时后,终于抵达藏身于台湾雪山山脉深处,海拔约1500米的尖石乡司马库斯部落。
司马库斯为台湾少数民族泰雅人聚落。司马库斯这一地名,据称是为了纪念一位名为“马库斯”的泰雅人祖先,司马库斯则是对于这位祖先的尊称。这里是台湾最后通电的部落,也是台湾最后开通对外公路的部落。
如今,它声名日隆,更因在全台湾唯一实行“集体经济”,吸引游客络绎于途。
33岁的部落导游磨窦马塞告诉我们,部落虽然在1979年终于通电,但并不能稳定用电。由于部落长时间没有对外公路,一旦发生电路故障,电力服务人员通常要好几天才能进来维修。
1991年,村民在距部落约5公里处发现了红桧巨木群,需要多人甚至二十几人才能合围的参天古树吸引游客进入部落探索。1995年对外道路开通后,观光人潮不断涌入,多年来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部落开始发展观光旅游。
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大家各自经营民宿、餐厅,出现了竞争等利益冲突的问题,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的共享文化有冲突,影响族人之间的和睦关系。”磨窦马塞介绍,于是,部落首领召集族人们坐下来谈,开了好几次会后,决定共同经营部落。
部落自2001年开始建立共同经营架构,以集体力量为基础,践行“土地公有、合作共生”理念。部落统整规划村内土地资源,村民的工作则依照个人能力和兴趣,由部落统一分配,从事客房整理、餐厅膳食、导游、农作等各项工作,平等分配收入,各家共享福利。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司马库斯集体经营管理制度更加成熟。统筹掌管司马库斯大小事务的“部落议会”下辖农业、工程、文化教育、餐厅民宿等多个部门,对部落经营实施组织化运作。部落共36户家庭,已有八成参加集体经营。
这些年来,司马库斯观光收入可观,“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收入和福利不断提高。据介绍,参加集体经营的村民,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目前都可获得新台币2万多元月薪,还有年终奖。
村民月薪与外界比较或不算高,但福利稳步增长,部落用集体资金设有幼儿津贴、教育基金等,医疗、教育等费用均由部落负责,为村民解除后顾之忧。
小时候,磨窦马塞和伙伴们需跋涉近5个小时,翻越山谷至对面山腰上的尖石乡新光小学寄宿入读。
2003年,司马库斯部落合力在村内兴建起新光小学司马库斯实验分班,于2004年正式启用,孩子们终于能在家门口上学。目前学校分为低、中、高年级3个年段班,共有24名学生。为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部落去年和新竹县进行了沟通,希望让司马库斯实验分班能升格为司马库斯分校。
部落原先外出工作的青年陆续返乡,近200人的部落基本在部落内就业。由于观光业发展快速,部落人力供不应求。记者看到,部落内的餐馆大多为“自助式”,客人用完餐需自己回收餐具。
一方面受限于人力,另一方面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利长远发展,司马库斯近几年对接待客流进行了限制。
“过去比较重视吸引更多游客,经过快速发展,我们觉得需要更加重视‘质’,提高服务品质。”磨窦马塞说,这样既可以让来的游客更加舒适,也是为了部落更好发展。
限制游客总量以后,司马库斯部落的住宿更加紧俏,往往需提前一两周才能成功预订。客流量虽然减少了,但服务质量和价格相应提高,部落观光总收入因此并未下降。
司马库斯实行集体运营以来,陆续有其他部落和社区前来造访,探究司马库斯成功之道。但司马库斯迄今仍是台湾唯一实行“集体经济”的部落。期间,外界也有声音质疑司马库斯能否长期坚持这一运营制度。
对此,磨窦马塞表示,族人们有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要坚持泰雅人共享的理念,这是司马库斯共同经营制度的核心。他说,部落头领和村民们认为,共同经营是保护部落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他认为,部落会坚持共同经营。
3月中旬的司马库斯春意盎然。从部落远眺,重峦叠嶂的雪山山脉连绵不绝,如同舒展开去的漫长画卷。
各地前来的游客一大早起床,沿着山间小道步向5公里外的巨木群。樱花全开的时期已过,残留的少许樱花让人不难想象排排樱花树盛开的美景。倒卧山涧的巨大枯木,讲述着司马库斯部落曾经遗世独立的历史。山风吹过竹林,耳畔的沙沙清响阻断了尘世喧嚣。
台北的陈先生和朋友们规划了很久,终于来到司马库斯。他说,不管是共同经营方式,还是地势景色,司马库斯都很特别,这是台湾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作为游客,他希望司马库斯能保持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