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说明了潭柘寺的古老。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潭柘寺之所以能传承至今,香火不熄,重要在于文化价值的传承和被欣赏。
潭柘寺主要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楞严坛(已复建)、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中路
潭柘寺二宝:宝锅、石鱼
宝锅有“泼砂不漏米”之说,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娑罗树
娑罗树是佛门的圣树,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娑罗树下涅槃,因而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这种树原产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一些佛寺所引种。目前,只有少数规模大的寺院才有种植。娑罗树又称七叶树,叶呈长卵形,夏初开花,花为串状白花。花开时节,仿佛在黑绿色的大树上插满了白色蜡烛,十分新奇、好看。娑罗树用途很多,可以食用、入药,也可做器具和建筑材料。清康熙皇帝有诗赞曰:“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有。”
西路
楞严坛
楞严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潭柘寺内最重要的佛事法坛,也是僧众讲经说法的场所。因年久失修于1971年落架保护,2013年5月,在门头沟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政府、公司、僧团、功德主共同出资,按原有制式复建,完善了潭柘寺整体布局,成为目前国内仅存完整的楞严坛。
楞严坛全高49尺,为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建筑,坛底为汉白玉须弥座,坛身主体为八角形大殿,门开四方,木质花棂窗饰,青黄琉璃瓦相间,重檐攒尖屋顶上设有鎏金宝顶。殿外正面原先挂有乾隆御笔“寂照真如”横匾,其余三面则悬挂果亲王宏瞻所题“金姿宝像”和“慈云普覆”,以及显谨亲王衍璜所书“月镜常圆”。楞严坛殿内供奉有佛像,并设法坛。
戒坛
潭柘寺楞严坛的复建,不仅仅恢复了中国佛教界最为重要的佛事法坛,同时,它对弘扬潭柘寺悠久历史文化,传播中国佛教文化思想具有深远意义;亦是恩泽后世,福济大众的一次善举!
2001年6月,国务院确定潭柘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