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清水出淅川——水清民富县强的“淅川探索”

旅游 南阳看点 2021-03-11 21:14

原标题:一湾清水出淅川——水清民富县强的“淅川探索”

春日的淅川,山色空蒙,绿水环绕,一条条山路蜿蜒曲折,一层层梯田肥沃壮观,一树树杏花竞相绽放。袅袅薄雾升起处,一湾甘甜清冽的碧水由此流向北方,滋润广袤的华北平原。

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淅川县,山水相依,静谧祥和,宛如画境。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一湾清水源源不断从这里永续送往北方,无数民众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可正因为这特殊的荣光和使命,这里的发展也受到各种限制。曾几何时,这里,有山不能养畜,有水不能养鱼,有矿不能开采。淅川县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边缘区于一体,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制约因素突出,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个县城不通高速、不通铁路、不通国道的县,脱贫攻坚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据统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5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9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97110人。贫困面大、新老移民多、发展路子窄、脱贫任务重。可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如期完成任务,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道路,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这其中,有无数的感动和泪水,无数的奉献和坚守,无数的智慧和实干,无数的创新和实践。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那些难忘的故事。

一个人的“翻身仗”

李建峰是淅川县西簧乡梅池村人,一家5口人,母亲年迈,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妻子患有类风湿,全家的生活靠他一个劳动力打零工维持。

住的房子是用土坯砌成的,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时间的冲刷下,外墙已经剥落,房檐的木头也在雨水的侵蚀下腐朽。每逢下雨天,屋外雨潺潺,屋内卷珠帘。

看着唉声叹气的母亲和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李建峰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定要盖一座新房子,可这又谈何容易?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都很困难,这样的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

梦想变成了巨石,沉重地压在他的心上。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李建峰家被认定为贫困户,房子也被鉴定为危房。

要怎么帮他呢?驻村第一书记和他聊了很久。聊完之后,李建峰决定种植香菇。村里的主导产业是香菇,可他一没钱,二没技术,更没有勇气去尝试。

恰在这时,县政府出台政策,凡发展香菇种植的贫困户,每户给予5000元产业扶贫引导资金。与其同时,政府还帮助解决3万元的免息小额贷款。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李建峰树立了信心,开始了种植香菇的创业道路。

这期间,县农业农村局专门成立香菇产业技术服务组,聘请西峡县香菇专家做技术顾问,多次来村里进行实地指导和技术培训。驻村干部也多次来到李建峰的菇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让李建峰避免了很多弯路,首战告捷,香菇取得了大丰收。看着像花儿一样的香菇,李建峰喜不自禁。此外,县里引进了很多香菇加工企业,销路也不成问题,第一年依靠香菇种植李建峰净赚了3万元。

李建峰尝到了收获的喜悦,顺势扩大种植规模。有了钱,李建峰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他买来材料,请来工人,开始建新房。此时,政府还给他送来了危房改造补助款5.4万元。

如今,新房已建成,一家人搬进了新居。

告别阴暗潮湿的土房子,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进新家,李建峰一家人脸上堆满了笑容。

大棚里的一朵朵香菇就像一把把小伞,撑起了一个“顶梁柱”的梦想。

脱贫圆梦的路上,是产业引领政策扶持的保驾护航。目前,淅川县41%的贫困户依靠香菇种植产业成功脱贫。县财政投入风险补偿金1亿元,撬动县银信部门放贷6亿元,对有创业意愿、能独立创业的搬迁对象提供资金扶持,解决创业资金问题,为搬迁群众累计发放贷款3000多万元。

从“山中土著”到“技术骨干”就业扶贫让工作家庭两不误。

李建慧是银杏树沟村的脱贫户,公公张士均已经72岁,以前他家祖辈一直在深山上的老房子中居住。那所隐藏在深山老林的房子像是原始时代的居所。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淅川县政府了解到李建慧家的情况后,帮助他们重新选址建了新房,分了耕地,张士均还养了两头牛。李建慧和银杏树沟村的十几个贫困户被介绍到淅川新型环保建材厂做工人。李建慧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进厂里工作后,她认真学习业务,很快便熟练掌握了技术,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工作一段时间后,她还把在外地打工的丈夫也介绍进厂一起工作,两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近8000元。

厂子离家很近,工作之余,李建慧和丈夫也能够兼顾孩子。下班后,夫妻二人回到家一起给孩子们辅导作业,使得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步提升。

李建慧夫妻双方父母年纪都大了,他们也能时常陪伴左右,尽尽孝心。日子越过越好,看着一家老小的笑脸,李建慧的心里乐开了花。

2020年春节,李建慧一家人在新家前其乐融融合了影,期盼未来日子越来越好。

从孤寡老人到天伦之乐,搬迁安置让一家人终团圆。

58岁的郑天祥是横沟村的脱贫户。横沟村位于大山深处,多年来,由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村民们大多举家外出,最严重时候,该村雷营自然村的30余户村民只有4户在村里居住。村里的房子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房子长期无人居住,多数都成了危房,院子里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像是一座荒村。

郑天祥的儿子早年外出打工,在焦作市武陟县安了家。郑天祥家里只有3间老屋,摇摇欲坠。加上横沟村交通条件差,儿媳一直不愿意回横沟老家,大孙女已十几岁了,也没回来过一次。

郑天祥一想起此事心里就非常难过,常常偷偷抹眼泪。

2017年4月,横沟村易地搬迁项目破土动工。县政府在横沟村设置了两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贫困户99户,还有35户搬迁进了县城,郑天祥也分到了一套易地搬迁安置房。

10多年都没有回过家的儿媳终于领着孙女、孙子回到了横沟村。看着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嬉戏玩耍,郑天祥激动得老泪纵横。

易地安置扶贫了却了郑天祥多年的心病,也让一家人终于团圆。山还是那座山,郑天祥的生活却换了模样。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真好,感谢党给了我新生活。”

从贫困户到护林员精准帮扶解心忧。

刘峰是老城镇黑龙泉村的脱贫户。6年前,刘峰母亲生了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刘峰因此还背了外债。为了照顾老人小孩,两口子也不能出去打工,仅靠家里的一点地,艰难维持生计。要给母亲买药看病,要给孩子交学费,一家的花销很大,本来就紧巴巴的日子越来越困难。母亲刚出院那会儿,刘峰天天愁得睡不着觉,他不知道以后日子该如何过下去。

2016年,刘峰一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将他和全县1652名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一块儿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有了工作后,他平生第一次领到了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刚开始的两年,他每年能领到3000元工资。从2019年开始,刘峰工资涨到了每月600元。

“真要感谢政府,这笔收入简直是雪中送炭。”刘峰说。脱贫攻坚战打响,让刘峰看到了希望。

淅川县政府针对刘峰家里的情况制定了精准的帮扶政策。“健康扶贫”解决了他母亲的看病花销,“教育扶贫”让孩子上学不再发愁,“光伏扶贫”让他家每年能拿到分红3000元……一项项精准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刘峰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不少,笼罩在一家人头上多年的阴霾也一扫而空。

摘去了贫困帽子,刘峰一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春风吹拂,刘峰家门前的老树长出了新芽,院里的枯木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一个乡村的“换装秀”

从荒山野岭到旅游名村凤凰追梦脱贫路。

大石桥乡横沟村距离大石桥集镇12公里,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全村226户819人,曾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532人。横沟村缺水,祖祖辈辈吃的是坑池水、屋檐水,遇到天旱,就只能到十里外挑水吃。村里山多地少,耕地种的是小麦、玉米和红薯,产量极低。村民收入微薄,生计都难以维持。越来越多的村民背井离乡,纷纷外出打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沉寂的山间只剩下老人无声的叹息。

横沟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水,村里虽然修建了几个坑池和小型水坝,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淅川县环保局驻横沟村第一书记王良积极向单位汇报,多次与县水利局协调,赢得了水利部门的支持,为横沟村打了4眼深水井,修建了3座蓄水池、两座小型水坝,让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横沟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当地政府还以凤凰古寨破题,依托绿树成荫的生态环境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横沟村成立了凤凰古寨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凤凰古寨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3A级公厕、木栈道、野炊地、拓展训练营等设施和项目,大力开展农游一体化产业。

凤凰古寨深挖传统民俗文化,推出了锣鼓曲、抬花轿、骑马、猴戏、纺线、织布、石磨豆腐等观赏和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体验。凤凰古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石桥乡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交通部门为凤凰古寨修通了道路,林业部门提供了苗木,旅游部门拨专款建设了旅游设施。近年来,凤凰古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连翘花海登山赏花文化节活动,还被列为淅川县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

经过5年的发展,如今凤凰古寨成为集森林康养、亲子教育拓展、影视拍摄基地于一体的农旅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直接营业收入200余万元。

横沟村原来的村民变成了凤凰古寨旅游公司的股东和职工,不仅可以按月领工资,还能在年终得到分红。横沟村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激发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了家乡,利用自己家的房屋建民宿,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如今,前往横沟村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横沟村也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从落后村到示范村科技扶贫激发乡村活力。

九重镇武店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距渠首枢纽工程仅800米,全村共有701户2890人,曾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11人,2016年年底退出贫困村行列,并入选全国“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

武店村哪个方面最有特色?“那还得数俺们村的软籽石榴!”在明媚的春光里,悠闲晒着太阳的武店村的老人们异口同声回答。

省委组织部派驻武店村第一书记刘峰来了之后,对该村进行深入调研,经过村里的“四议两公开”,决定走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产业兴村富民。突尼斯软籽石榴品质好、市场前景好,而且渠首一带山好、水好、生态好,十分有利于软籽石榴的生长。

说干就干,武店村“两委”班子带着村民到相邻的九重镇张河村参观学习。随后武店村流转土地1800亩,软籽石榴产业顺势起航。

在发展高效生态产业中,武店村积极承接“百千万科普工程”项目,注重创新科技思维,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进田间、进果园、进市场,让科技成为软籽石榴产业化发展的新引擎。

田间管理是个大学问,仅《实用操作科技手册》就有300多页。驻村工作队队长李俊经常跟村干部说:“村里一定要积极配合龙头企业,实施好智能化管理。”利用豫广网络平台,在软籽石榴产业基地同步规划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对种植、施肥、管护、采摘等实施全过程监控。利用农用飞机、无人机植保替代人工施肥,使用遥感监控技术实时监测果园温度湿度,主动进行灾情预报和信息提醒,打造新型农业种植的“千里眼”“顺风耳”。

武店村的软籽石榴逐渐“红”起来、“火”起来。目前,该村的软籽石榴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申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借助京东、淘宝、抖音等电商和融媒体平台,采取线上线下营销,武店村的软籽石榴走向全国;借助北京市朝阳区与淅川对口协作机遇,该村积极推进软籽石榴等农副产品进北京;借助第三届中国石榴博览会在淅川举办的契机,该村开展特色农产品专场销售,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武店村实现贫困户全部参与软籽石榴产业发展,有富余劳动力的贫困户对果园返租倒包,人均1.5亩果园,县科协牵头,以“百千万科普工程”为抓手,瞄准智能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着力建设“智慧果园”。通过智能化管理、品牌化发展、平台化营销,武店村的软籽石榴进入盛果期,户均年收益突破1万元。

在科技引擎驱动下,武店村还建成光伏电站300千瓦、温室大棚42个,每年发展香菇6.8万多袋、蔬菜120多亩,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以上。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普宣传、示范基地建设点亮新武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目前全村贫困人口227人全部脱贫,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在2018年年底退出了贫困村行列,该村党支部被南阳市委评为“优秀党支部”,省委组织部派驻武店村第一书记刘峰被评为“最美第一书记”。

从穷乡僻壤变生态庄园,多元化产业助增收。

关帝村地处霄山脚下,曾是深山区的深度贫困村。200多户村民散居在霄山20多个沟沟岔岔里,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很多人甚至从来都没有进过城,村民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姚花兰家4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母,下有还在上学的孩子,她几年前患脑血栓致残后,一家全靠丈夫在建筑队打零工维持生计,常为一顿饭而发愁。

2016年2月,淅川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该县建立了县四大班子领导“联乡包村帮户”制度,组织5000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淅川县县长杨红忠是关帝村的联乡包村县领导,也是村内姚花兰等3户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

“村里产业基础弱、资源禀赋差。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经过一番调研后,杨红忠想到了光伏发电。这是一个一次投入、终身受益的项目。2017年初夏,淅川县组织干部群众到安徽省六安市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结束后,决定支持关帝村先行先试。几周后,装机总量1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成功并网,覆盖村内全部贫困户。这是淅川历史上首次“借光”赚钱。

脱贫户张须基算了一笔账,他家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为5千瓦,年总发电量约6000千瓦时。“向国家电网售电每1千瓦时是0.3675元,同时可获国家补贴0.359元,一年下来,能增收4300多元。”

关帝的“阳光”,照亮了淅川。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淅川共建成地面村级光伏发电站104个、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331个,总装机容量47兆瓦,年收入6000万元,带动940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传统农产品产量极低,家家户户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对关帝村进行实地考察后,淅川县制定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绿色生态农业的计划,一个总投资38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车间很快建成投产。去年10月,红薯成熟季。“我们加工的红薯干,色泽鲜艳口感好,是绿色健康的食品。”正在打包的脱贫户冯玉梁介绍,过去,10斤鲜红薯只卖10多块钱,经过加工后,能卖20多块钱。

如今的关帝村村民收入多元化:不仅红薯,村里的土豆、萝卜、南瓜、豆角都能加工处理。小龙虾、黄粉虫的养殖效益也很可观;百亩赤松茸、平菇、毛木耳长势喜人;24个大棚种植的有机蔬菜,更是乐坏了菜农……

去年11月初,关帝村还举办了观光采摘活动,品相好、产量高的蔬菜瓜果,引来四方游客。

“春上种的大白菜卖了8000元,夏天长豆角卖6000元,年前的那茬儿菜又卖了万把块钱。”3月2日,淅川县上集镇关帝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54岁的姚花兰指着自己的大棚,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儿。

关帝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修路、架桥,出行不再难;打井、铺管,清水送进户;光伏发电,食用菌、有机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群众收入多元化,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美丽庄园……

一座县城的“蝶变梦”

淅川走的是与众不同的发展路。虽然面前是深深的大山,是不能破坏的水源,是重重障碍和阻拦。但同样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2020年年底,淅川县贫困户全部成功脱贫。与此同时,整个淅川县也旧貌换新颜,发生着美丽“蝶变”。

从散到聚党建引领根基更牢固。

“房子是住建部门修建的,生病由镇卫生院专职医生负责,民政部门每年还补贴‘五保金’6000元……日子甜到心坎里了。”在淅川县上集镇大坪村幸福大院,今年80岁的何铁申老人眉开眼笑。何铁申原先是大坪村的五保贫困户,眼见岁数越来越大、行动愈发不便,这该怎么办?

2020年5月,中共淅川县基本保障联合党支部成立,由淅川县民政局、扶贫办、卫健委、住建局等部门联合发力,对全县1992名特困群众进行“四集中”兜底保障,何铁申住进了幸福大院。这只是淅川县构建“一统四抓”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全域党建决战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我们以全域党建为统领,抓全员培训、全程督导、全员参与、全面提升的‘一统四抓’工作运行机制,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实现全域党建与脱贫攻坚的同频共振。”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由表及里立德树人脱贫更筑梦。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志。淅川县委认为,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淅川的在校生人数将近15万,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抓住这部分群体,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关键。

“怎样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主要靠教育。”卢捍卫表示,“只有把教育做好了,才能让一个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家有读书郎,脱贫有希望。2017年,淅川县考生罗梦龙勇夺南阳市高考理科第一名,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登门时,发现这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寒门学子”。家住上集镇罗寨村的罗梦龙,自幼父母离异,父亲患有股骨头坏死,常年卧病在床,家里负债累累。高中三年,学校不仅为他免去了全部学费,还发放生活补贴。逆境中的孩子固然能够更早地成长,但罗梦龙更感谢高中时所受到的德育教育:“感谢我的老师们,是他们让我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梦想’的意义,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罗梦龙的故事成为淅川德育教育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激励着无数孩子,唤起了他们青春中的热血。淅川二高学生、盛湾镇贫困家庭的孩子全杰通就是其中的一位。“以前贪玩不懂事,成绩也不理想。在学校组织的德育活动中,我日益明白父母为了我们付出多少辛劳,很惭愧很内疚,现在我学习非常努力,希望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好好报答父母。”全杰通说。据全杰通的班主任王文超介绍,入学时,全杰通在全县排名2000名开外,现在已经进入全县前100名。

“贫困没面子,脱贫最光荣”“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命运”……日益深入的德育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战,不仅在校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令人欣喜的“溢出”效应。老城镇黑龙庙村村民刘根太,原是个懒散的贫困户,在上初中的女儿和老师的劝说下,幡然醒悟,2016年承包20亩果园,去年杏李大获丰收,一举脱贫。同时,受到家乡感召,不少当年因贫困辍学而外出打工的淅川人也纷纷“回巢”创业,投身脱贫攻坚。大石桥乡西岭村的张云鹏,在外打拼近20年,积累下一笔财富。3年前,他回到老家投资上千万元包下4000亩荒山种植经济林,带动全村3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我有个愿望,让全村乡亲们都告别苦日子,让孩子们不再因为穷而辍学。”张云鹏说。

一方面,以德育教育大力营造脱贫攻坚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淅川从硬件着手,想方设法改善教育条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农村最好的地方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近几年,在并不宽裕的财政条件下,该县筹措资金近5亿元、征地1900余亩、实施170个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近30万平方米、运动场地30多万平方米,按标准完善配套了教学设施设备。投资上亿元的思源学校已开始招生,投资2000万元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搬迁,投资3.5亿元的新五高建设快速推进,城区学校布局更趋优化,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淅川县专门成立了助学基金会,利用团委、总工会和慈善总会的“圆梦行动”“晨曦计划”“金秋助学”等项目,集中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全县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2016年以来该县共募集资金262.6万元,为2000多名贫困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186.6万元。同时,向社会各界发出爱心助学倡议书,广泛动员社会公益组织采取募捐、义卖、自筹等形式筹集善款,帮助数千名贫困孩子圆了大学梦。

近年来,该县累计补充教师2500多人,其中近1900人分配到贫困乡村工作,农村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深入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励志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让淅川的孩子将来走的更远。德育成为淅川的响亮品牌,先后有9人被评为国家和省市德育先进典型;高考成绩连续4年刷新历史,2019年高考一本上线1590人,300多人为贫困学生。

一人向善,生命充盈;一地向善,和谐美好。真善美的种子,在丹江两岸处处发芽;积小善如涓涓细流,已经汇成江河。对德育的执着追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淅川的生动实践,也必将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从近到远“两山理论”发展更持续。

水,晶莹剔透;山,叠翠流金。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淅川丹江口库区生活了几十年的王文亮,这两年深切感受到家乡越来越美了。他家在紧邻丹江口水库的老城镇下湾村,他以土地入股村里的软籽石榴基地,土地流转费每年收入近4000元,在基地务工每年能收入3.6万元,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每年收入近5万元。

“生活富裕了,看啥都美,都顺眼!”王文亮说,前些年可不是这样。他家5口人,90多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多年,妻子患病,欠下不少医疗费,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刚毕业,一个仍在读,生活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不仅是王文亮,下湾村69户328人都被“堵”在水库边,人均6分薄田填不饱肚子,“挣钱靠务工,住房靠雨棚,一年到头手空空”是以前下湾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湾村的贫困状况是淅川县的一个缩影。“淅川的贫困既有交通闭塞、生态脆弱等共性因素,也有其特殊性,即为守护一库清水造成的奉献致贫。”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全县面积的92.8%在水源区,为保护水质,乡亲们“树不能伐、鱼不能捕、矿不能开、畜不能养”。

保水质,环保红线不能碰;促民富,发展脚步不能停。

“我们扛稳水质保护和脱贫攻坚重任,以‘两山理论’为引领,以绿色脱贫为主线,确立‘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的绿色发展路径,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清与民富双赢的脱贫攻坚模式。”卢捍卫说。

该县把生态产业发展融入脱贫攻坚工作,做好短线、中线、长线规划。短线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大闸蟹等“短平快”产业集群,确保短期可脱贫;中线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杏李、大樱桃等生态林经套种产业集群,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确保长远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产业发展中,该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三权分置、利益共享”模式,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公司,农户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农户得“租金”;公司把栽好后的果树返租倒包给农户,一棵树年管理费8元,每亩90棵720元,农户拿“薪金”;果树收益时,农户和公司按1∶9分成,农户又拿到了“股金”。

“县里通过移民避险解困项目,在水库边为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新居,站在楼顶就能观水景、看日出、听涛声。咱也享受了‘湖景房’。”王文亮手指之处,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徽派小楼,依山就势,鳞次栉比……

与下湾村隔江相望的,是滔河乡东闹裕村。“两山夹一河,河边穷人窝;地薄无收成,旱涝守空锅”是昔日的写照。两岸山坡上土层浅薄,每逢旱季,小麦长不到半尺;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河水咆哮,木桥被冲毁,乡亲们买袋盐都是难事……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在山上栽果树、种中药材,守住水土、促民增收,昔日的荒山上长满了核桃树,林下套种黄姜、迷迭香;在河两岸发展优质淡水养殖,大闸蟹、武昌鱼等,闹裕河成为乡亲们致富的源头活水。

淅川县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率达100%,每户都有两个以上扶贫项目叠加。淅川“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绿色扶贫的特色做法,作为典型案例入编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教材,被评为“大国攻坚、聚力扶贫”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

“真没想到,这山、这水原是淅川人致贫的原因,现在却成了大家脱贫致富的‘靠山’。”淅川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周保全回忆道:几年前,淅川还是荒山连绵,石漠化面积达125万亩,生态基础脆弱;南水北调移民搬迁3个集镇、36家企业,大量基础设施及万顷良田淹没殆尽;为保水质,关停380多家企业,取缔5万多个网箱……据统计,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夕,淅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259.00元,远远低于当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6.10元的标准。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周保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到淅川县扶贫办工作以来,周保全和淅川广大扶贫干部一起,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淅川扶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荣誉,周保全有着淅川人特有的质朴,他说:“这项殊荣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淅川县委县政府,属于淅川一万多名扶贫干部,属于67万淅川人民群众。”周保全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工作,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为建设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作出更大的贡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老城镇秧田村的梯田上,村民刘根太哼着小曲在自家的杏李基地管护:“不学不知道,学了才知道,种果树,学问大着咧!”

刘根太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上有长年生病的老人、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如何能在家门口赚钱”是多年来困扰着他的一道难题。幸运的是,他利用政府帮扶政策,贷款5万元流转承包20亩荒坡种植杏李,政府全额贴息,并多次进行技术培训。

刘根太吃透了种植技术,2017年就挣了20万元,光荣脱贫。他还在驻村扶贫干部帮助下,在果林里套种花生、中药材等,短期就有收益,养殖了250只鹅,弥补林果业的“空白期”。

“去年雨水好,再加上管理到位,杏李园产果50余吨,加上套种的经济作物和养的鹅,净收入有15万元。”刘根太挺着腰杆,一脸自信。在推进高效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淅川县出台多项政策,在基地建设、生产设施、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补贴,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基地走、服务跟着产业走。

水是淅川旅游的最大亮点。淅川县以创建丹江湖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构建环丹江湖旅游圈,把贫困户嵌入旅游链条精准受益,辐射带动全县贫困人口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乡村旅游示范园28家、农家乐500家,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带动人均增收1500元。

八百里丹江烟波浩渺,三千年楚韵源远流长。漫步淅川,山还是那座山,不一样的是风景。这里由封闭堵塞变成了苍茂青翠生机无限,5年来累计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面积38.7万亩,林下套种中药材面积达50%,实现四季常绿、季季有花;水还是那池水,却越来越清。6年持续向京津冀豫4省(市)输水360亿立方米,让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5310多万居民受益,水质持续向好,109项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Ⅱ类标准,其中常规项目95%以上符合Ⅰ类标准,特定项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质标准。人还是那群人,不一样的是生活。由穷困潦倒到丰衣足食,由萎靡不振到斗志昂扬。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旧的一页已经掀去,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淅川人民正跃跃欲试,拉开新的帷幕。山花烂漫,未来可期。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作者:曹国宏 李华润 杨振辉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

他们加班加点搭“新房”,等东方白鹳回家

他们加班加点搭“新房”,等东方白鹳回家 他们加班加点搭“新房”,等东方白鹳回家 他们加班加点搭“新房”,等东方白鹳回家
生活报
刚刚

日照旅游攻略,怎样省钱还能住好又吃好,跟小编走旅途没烦恼

日照旅游攻略,怎样省钱还能住好又吃好,跟小编走旅途没烦恼 日照旅游攻略,怎样省钱还能住好又吃好,跟小编走旅途没烦恼 日照旅游攻略,怎样省钱还能住好又吃好,跟小编走旅途没烦恼
龙龙游汇
刚刚

流光溢彩!昆明夜来越美!

流光溢彩!昆明夜来越美! 流光溢彩!昆明夜来越美! 流光溢彩!昆明夜来越美!
昆明广播电视台
刚刚

可怜的小黄车,沉睡在河底了

江湖笑笑叔
刚刚
四川十大文旅品牌如何建?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现场解读

四川十大文旅品牌如何建?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现场解读

封面新闻
刚刚

“世外桃源”之称的县城,安徽天然影视基地,没有一丝都市的喧嚣

“世外桃源”之称的县城,安徽天然影视基地,没有一丝都市的喧嚣 “世外桃源”之称的县城,安徽天然影视基地,没有一丝都市的喧嚣 “世外桃源”之称的县城,安徽天然影视基地,没有一丝都市的喧嚣
旅游之后
今天 20:59

武汉赏花交通将迎来首个高峰,这些道路实施临时管理措施

武汉赏花交通将迎来首个高峰,这些道路实施临时管理措施 武汉赏花交通将迎来首个高峰,这些道路实施临时管理措施 武汉赏花交通将迎来首个高峰,这些道路实施临时管理措施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今天 20:59

日照旅游好玩免费的景点之玩转万平口,小编带你吃喝住行深度玩

日照旅游好玩免费的景点之玩转万平口,小编带你吃喝住行深度玩 日照旅游好玩免费的景点之玩转万平口,小编带你吃喝住行深度玩 日照旅游好玩免费的景点之玩转万平口,小编带你吃喝住行深度玩
龙龙游汇
今天 20:58

樱花谷看到一片海棠花盛开3月10日

傲雪走看玩
今天 20:57

泰国的“地狱”主题公园,胆小的人请绕行,小心笑着进哭着出

泰国的“地狱”主题公园,胆小的人请绕行,小心笑着进哭着出 泰国的“地狱”主题公园,胆小的人请绕行,小心笑着进哭着出 泰国的“地狱”主题公园,胆小的人请绕行,小心笑着进哭着出
东流记
今天 20:53

#桃花 开,跟着农报妹儿来#龙泉山 看看 #科技

四川农村日报
今天 20:49

乌鲁木齐河滩路由南向北,苏州路桥下,河滩辅道路面出现问题

老林的退休生活
今天 20:48
铁路上海站春游运输启动,预计发送旅客750万人次

铁路上海站春游运输启动,预计发送旅客750万人次

文汇报
今天 20:45

北海园博园的游乐场都荒废了,新建的大型游乐园有市场吗?

北海园博园的游乐场都荒废了,新建的大型游乐园有市场吗? 北海园博园的游乐场都荒废了,新建的大型游乐园有市场吗? 北海园博园的游乐场都荒废了,新建的大型游乐园有市场吗?
发现不一样的广西
今天 20:44

泉州府文庙入选“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泉州府文庙入选“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泉州府文庙入选“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泉州府文庙入选“2020年度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金台资讯
今天 20:44

今天的桂林有“仙女下凡”!青烟袅袅,如入仙境,看一眼就醉了!

桂林生活网
今天 20:39

全州县大碧头村:提升乡村风貌 古韵与现代相得益彰

全州县大碧头村:提升乡村风貌 古韵与现代相得益彰 全州县大碧头村:提升乡村风貌 古韵与现代相得益彰 全州县大碧头村:提升乡村风貌 古韵与现代相得益彰
桂林生活网
今天 20:38

日照旅游免费海边景点,超长沿海线上最引人入胜的绝美海滩盘点

日照旅游免费海边景点,超长沿海线上最引人入胜的绝美海滩盘点 日照旅游免费海边景点,超长沿海线上最引人入胜的绝美海滩盘点 日照旅游免费海边景点,超长沿海线上最引人入胜的绝美海滩盘点
龙龙游汇
今天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