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润民,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一座山、一条河、一道岭、一片川,故乡总是带着它独有的风物揣在人们的心里,随身携带,尔后寓居在异乡皎洁的皓月与难眠的枕侧。这些陪伴我们许久的,总是以自家宅邸为中心,连缀着真切的人,次第展开,是四季如约的风景,是春种秋收的踏实,是倍感熟悉的乡亲。而今年春节,家里老宅周围挖出的深沟和两边垒起的建材都在告诉我,走过四十多年的风雨,今后它只能永远存留于我的记忆里。
一、“寒窑能避风雨”
作为一位95后,相比于许多在城市里“土生土长”的同伴们,我还住过泥地泥墙、青灰小瓦的房子,实在是有些庆幸,然而,回忆中的“经历”却大多是那时的“不得已”。98年,母亲在生下我之后罹患肾炎,新生的小家庭终于在城镇落脚,却还是有些难以为继,我就被送到了大山深处的姥姥家,一个叫“汪家铺”的地方。长大后去的地方多了,更觉得这个地名亲切,它可以是李家老屋,杨家院子,朱家屯,张庄,辛集……随着地图散落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然而那时,没有彩电、没有玩具、甚至间或地没有电,但童年的我却丝毫没有生出无聊和厌倦:跟着姥姥穿行于桑园、茶园、松林、竹海,桑葚是好吃但容易弄脏衣服的零食,玉米地是我最喜欢的迷宫,身边环绕着鸡仔、鸭、鹅还有老是“哼哼哼”的黑猪。姥姥忙起来的时候,我被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抱过,被各式各样的花招哄过。一日三餐,吃穿用度,都是雨露阳光和姥姥姥爷辛勤劳动的馈赠,生活成本很低。而我,扶着老宅子堂屋的红桌子学会了走路,看着墙上糊的包装盒学会了认字,从不如石碾子高的小崽逐渐变成了可以伸手摸到灶台的大娃娃,老宅就这样成为了我的第一个家。远处,血脉亲情维系着在山脚下打拼的父母,从老宅子屋后蜿蜒的羊肠小径通向大山的豁口,那里,是新时代的发展,是新生活的希望,是那一代青年人的远方。
于是,父母像候鸟一样,某一天傍晚挑着大大小小的东西回到老宅,又突然在一个清晨消失不见。老宅子里,渐渐传出唱片机和录音机的声音,摆放起印着港星的各式饼干盒,开始有了包装花哨的仙贝、雪饼和米果卷,冬天里渐渐多了一丝雅霜和百雀羚的香气,有一天,我竟然收到一盒24种颜色的蜡笔!
生活逐渐变得宽裕,告别也悄悄来临。
二、“还有一个家”
上学的时候,老宅变成了假期才能见到的旧友,而我,在熟悉了彩电、遥控玩具和水泥地面以后,也逐渐对这个宅子生疏了起来。煤油灯成为百无聊赖后的玩具,箩筐、钉耙和方升也是,和教材里不一样的,引发我的好奇。但是,父母却还依旧喜欢这个地方,普通如黄心菜、韭菜、葱姜蒜、丝瓜、黄瓜、南瓜、豇豆、月牙菜、四季豆,稍微好些如茶叶、百合、天麻、冬笋春笋、茱萸、松菇、金银花,每个季候有每个季候的时鲜。回到家,刷刷老宅的灶台条几,喝两口甘冽的井水,听到老乡唤起诸如“秀”、“红”、“霞”、“柱”一类的小名,在父母看来是难得的舒展和自适。
随着小家庭的稳定,老宅逐渐成为一个由点及面的牵挂,对于家和人的念想逐渐地在节庆前显得益发滚烫,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还有每家每户的婚丧嫁娶,村里变得热闹起来,老宅贴上红纸白纸,不大的场院架起棚盖,摆起流水席,大大小小的生命节点都是热闹的,里里外外的事情也都有人帮衬着。一宅一户都约好了似的,收起名为亲情的缎带,把散落在外的家人们牵回来。
还有一个家,有一个家中的长辈还在精心经营的地方,是他们最安心的寓所,也是向晚辈们提供原生态农产品、提供稳定关系网络、提供熟悉的味道、提供乡愁、提供意义落脚点的地方,是最后的、最稳定的倚靠。
三、“故乡是辽阔的心境”
在文学里,山水很容易成为“长久”的意象,可是在生活里,它们都在不断变动。老宅周围的河谷随着每一次夏季的大水改变着它的嶙峋,坡地、田堘、塘坝、菜畦……也都在岁月和人的双向奔赴中,不断做着“微调”,特别在像我这样一年只回一趟老家的人的眼中,尤为明显。04年,姥爷去世,07年,城里买房,10年,老宅变卖。路旁的老宅被买家改成了杂货铺,往日熟悉的水井、猪栏、柴房、南瓜架都变了它们的模样。每年春节前上山祭祖的匆匆一瞥,成为了我和老宅最后的交集。但是故乡的人每年都要说一次,“现在都长成大人了!在路上一个人走都要认不出了!中午来我家吃饭啊!”因之,在它的荫蔽下,我所受到的影响深远而绵长。
村庄的人牢牢地嵌套在“自己人”的认同、共生上,不是界限分明的单子化的个体,而是信任、依赖,允许相互麻烦甚至会宽容伤害的存在,天然地让渡出一部分戒备和防范,托付的是风雨同舟、团结成事的意义。
村庄的节律是顺应四时的,每一个结果出现的前夜都是默默地付出和平和的等待,相应的,命的节律也是有所依托的,人与物的聚集,色彩、声音、服饰的使用和表达,涵化着人的内心,教会人喜庆,也教会人别离。
因之,对村庄的念想是敦厚的,纵然山水旖旎,田地宽阔,风景如画,那也只是艺术性的、抽象的一瞥,念想的敦厚来自于和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的绵密互动,当“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响起,故乡便成了一种辽阔的心境,变成一汪泉,变成一口井,变成一种味道,变成一片星星,它伴随着每一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们,伴随着每一个有着故土的人们,是生命的弦、灵魂的枕。
后记:作为中华文化之子,这样大气的句子,流淌出来却也自然,我们有从生活中自己摸索实践,顺应四时、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独特生活方式,伴随着家和“田”、“宅”的生计,衍生出生动多样,丰富真切的物质、精神生活。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到书山当中去,复又回到乡野山岭当中,别离是暂时的,情绪是瞬间的,但是恩惠深厚、记忆悠长,情意真挚。因为这个叫故乡的地方,恰逢这样的时代,以它独有的方式,支撑着每一个小家向更好的生活迈进,它的故事和变迁需要记录和思索。中国广袤的乡村等待着一些走出来的人再回去,在教会我思考事件的同时,也在教会我如何做人。推己及人,每一栋不起眼的小屋,都或许是不少人记忆里的老宅,在它周围环绕的风物人物,皆是国人辽阔的心境……
新的一年,再次出发,万象更新!
原标题:《回乡记| 万书润民:故乡是辽阔的心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