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第1号修改单,并宣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旅游民宿行业新标准有哪些重要变化?变化意义何在?对行业有什么影响?体现出未来民宿行业发展的哪些趋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邀请专家、业内人士共同对新标准进行解读与分析。
这是民宿行业的好事、喜事、盛事
讲述人:张晓军
(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
标准的变化,反映了文化和旅游部对于旅游民宿发展的高度重视、审慎态度、严谨作风。
此次旅游民宿新标准主要变化内容:2019年和2017年相比,对民宿客房规模的限制由单幢不超过14间(套)到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等级划分由金宿、银宿,到五星、四星、三星,再到甲、乙、丙。
旅游民宿不断更新“行标”,旨在推动民宿品质化发展,让民宿升级改造有了依据和发展目标,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民宿市场准入的管理体制改革,从而让一直在经营却没有得到合法许可证明的民宿取得合法身份,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激发民宿投资热情。
比如,旅游民宿的星级等级改为“丙级、乙级和甲级”,民宿与酒店的界限将更为清晰。其实,以前星级民宿评定总会受到酒店星级标准的影响,酒店评定的经验自然而然地被传导到民宿评定上,即便是评定完成了,在民宿证件、配套设施、社会责任等内容上,业界意见经常不统一。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尽管星级民宿与星级酒店性质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搞混淆,尤其是一些网站图省事,直接将一些民宿标注为星级酒店,对消费者的选择存在一定误导。
自2017年出台第一个标准,行业急需、急盼的等级评定标准终于得以落地,这是民宿行业的好事、喜事、盛事。
制定更为严格和规范的民宿标准,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民宿行业对游客权益保障和品质保障的需求,让地方政府开展规范化管理有了依据。全国各地在民宿立法立规等方面参差不齐,有的省市早已出台了民宿发展法规和文件,如北京、重庆、珠海等。还有的省市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民宿行业发展指导性文件。民宿行业无法可依,影响了民宿投资、产业健康发展。
经过文化和旅游部在民宿国标文件上的探索,由此,民宿标准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相信仍将会有更多细化标准陆续出台。
规范引导旅游民宿健康成长
讲述人:任国才
(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第1号修改单一个重大的修改,是将旅游民宿等级由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修改为丙级、乙级和甲级。
旅游行业过去只有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甲级、乙级、丙级等级评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是智力比较密集、专业门槛较高的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采用甲级、乙级、丙级等级评定标准,体现了旅游管理部门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办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甲级旅游规划资质单位100家、乙级270家,以及大量丙级资质单位。
从长远来看,甲、乙、丙等级划分新标准的出台更利于民宿行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视,也更突出民宿这一细分业态属性。但眼下,从游客和市场的角度而言,短期内由于沟通、理解存在不到位,名称的改变也许不仅不会带来旅游吸引力增加,还有可能会增加游客的困惑或误解:“丙级民宿是不是很差的?”“是不是不入流的民宿,都算是丙级?”……如此,可能会影响民宿业主申报和参评的积极性。这方面需要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动态关注。
在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中,旅游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乡村旅游民宿更是表现突出。不少地方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民宿,让乡村各类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带动兴村富民、促进乡村文化嬗变、助推乡村振兴。最新发布实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旨在与时俱进地规范引导旅游民宿健康成长,通过发展旅游民宿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浙江省是民宿发展时间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已经是中国民宿发展水平最高、民宿产业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根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民宿动态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浙江省具有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四证齐全的民宿有1.8万家。浙江省民宿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地方民宿标准的制定和引导。2017年,原浙江省旅游局出台《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地方标准,民宿等级从高到低分为白金级、金宿级、银宿级3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接待设施与服务品质越高。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民宿评定管理委员会共评定4批50家白金级民宿、111家金宿级民宿、323家银宿级民宿。由于标准高、把关严,浙江省白金级民宿含金量甚至已经高于五星级酒店,以千岛湖为例,区域内的五星级酒店有近10家,但白金级民宿只有1家。
迎接“民宿+”时代来临
讲述人:魏晓刚
(绿维文旅浙江分院院长)
此次旅游民宿新标准的变化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标准起草的参照导则是基于GB/T 1.1-2020体系的,让新标准能够既适应国内的实际环境,又能与国际标准进行接轨。二是对于民宿的等级划分发生了变化,不再以传统酒店住宿的星级标准作为民宿等级评定的划分依据,而是以甲、乙、丙等级作为民宿的等级划分,这更加适合民宿作为小型旅游住宿的本质特性。
民宿自欧美、日本,再到中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民宿作为特色化、非标准化的小型旅游住宿业态,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国内民宿标准也从浙江等出台的地方规范,到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发布实施。本次新标准的推出将进一步规范国内旅游民宿业落地的标准,提升旅游民宿的整体质量,同时,新标准也考虑到了民宿的非标准化的特性,赋予了民宿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城市的快节奏与乡村的慢文化碰撞之下,民宿的兴起与发展成为“美好生活”在乡村的一种范式。如果说中国民宿发展1.0时代仅仅是消费升级和个性游市场火爆呼唤带来的爆发式粗放增长,那资本大鳄紧抓机遇入局民宿产业,将“单体民宿”变为“民宿群落”则意味着中国民宿产业进入2.0时代。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民宿业态必将成为新一轮乡村发展中的重要载体,围绕着民宿产业的升级,也将拉开序幕,如今,中国民宿产业已经迈入3.0时代,即“民宿+”时代。未来的民宿产业,将依据自身的资源特性、优质文化、城市区位等综合要素,与其他文旅产业进行融合式的发展。
期待旅游民宿标准不断升级
讲述人:李描
(巅峰智业文旅开发与乡建事业部执行总经理)
民宿有别于星级酒店,是从乡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形态上基本保留当地的生活风貌,内核上保留着乡土的记忆和韵味。
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平稳后,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最大的黑马。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让乡村旅游热度再次飙升。此次,文化和旅游部对旅游民宿新标准的调整,同样意在与时俱进地引导乡村旅游发展。
新标准更加体现发展新理念,同时加强了对卫生、安全、消防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新增“提供餐饮服务时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相应措施”,将引导广大民宿经营者研究制定多种厉行节约措施,更好地发挥旅游住宿业在消费行为习惯中的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
新标准采用修改单的方式对现有标准进行修改,代表对于民宿的引导根据行业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使民宿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基础要求,同时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虽然标准有了变化,但是民宿的开发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第一,民宿经营管理规范缺失。现有标准仍旧停留在基础要求和评价上,对管理层面的要求存在较大欠缺。有些地方标准是按照自己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等设定的,缺乏对整个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如某地房屋一味扩大规模,民宿像酒店,是不是合法合规的建筑物,能不能合法经营等等都需要研究。
第二,设计缺乏总体规划。目前,大部分乡村民宿的风格设计以民宿主的想法为主,各家各户难以形成统一的共识,导致出现村子民宿形态各异、同质化严重等现象,未能实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第三,产权问题多。根据新的土地管理法,国家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宅基地只能在本集体内部流转,或者退给集体组织。城市居民不能买农村宅基地,只能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养老等。租住农民的房子,有房价上涨、房屋搬迁、邻里纠纷等不确定因素。
第四,基础设施落后。许多乡村的卫生、交通、医疗、文娱设施等条件较差,尤其是乡村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处理比较困难,降低了乡居舒适度与便捷度。
相信随着这一波乡村振兴的热浪,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也将获得更好发展,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以及相关的执行办法也会不断升级进步。
2021年3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新版〈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有变化
专家来解读》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