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清颖,《记住乡愁》编导。
代表作品:《南通——弄潮江海 通济天下》等。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刁清颖
弄潮江海 通济天下
初识南通古城,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气,虽然离江南城市比较近,但她的城市气质是婉约中透露着几分豪迈。南通,是万里长江汇入大海的最后一个驿站,滔滔江水,一望无际,江上巨轮穿梭。站在江边,整个人都心胸开阔,心潮澎湃起来。长江之滨,五座绵延拱立的青山,为江海雄浑的南通城,铺上另一层温婉秀丽的底色。当我们走进古城,一条护城濠河环抱着老城区,陪伴古城走过千年时光。岸边,一座座西式建筑将整个南通城装点得风雅别致。
在探寻古城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在热闹的城区里寻到一片安静的老街。寺街,得名于天宁寺。在南通有个说法,“先有天宁寺,后有通州城”,寺街是古代南通城的城市中心,街的两边商铺林立。而如今的寺街,在洗尽铅华后,宛如一位安详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南通城。青砖黛瓦,一代代古城人在这里留下记忆。闲暇时分,三五好友约着一起喝茶聊天,邻里往来,好不热闹。古城人也有着进则追江赶海,退则怡然自得的性情。
南通是在江海冲击中形成的,成陆时间较晚。海风、江风吹拂着这片土地,她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通江达海之城。在后周显德年间,当地在这里设立了通州,通州这个地名一直被沿用到民国时期。因与北京通州重名,江苏通州更名为南通。在南通也传唱着“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民谣。“通”字对于古城来说不仅仅是地名的演变,更是城市发展的历程。这期南通的主题选择“通”,分成了三层含义:通道路、通思想、通人心。
南通人提到家乡的人和事,都会骄傲地说我们这里出了张謇。张謇可以说是近代南通城的缔造者。走在大街小巷里,遍布可见张謇时代的遗存。百年历史的濠南别业、开风气之先的南通博物苑、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等,张謇已成为南通古城的标识。我们在张謇创办的实业、教育中发现,他提到最多的四个字就是“祈通中西”。
张謇有着南通人与身俱来的开拓进取精神,所以在面对国事危迫时,他选择积极应对。他将西方先进思想带回家乡,并除旧布新。这一举措使南通民众的思想得到教化,在他创办大生纱厂之后,他决定摒弃过去旧的管理理念,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管理,在潜移默化中对底层的群众进行教化。另一方面,张謇通过教育来完成他祈通中西的理念,他创办了师范学校,将国外新式课程搬到南通来,应用到教育上,较早的开风气之先使得南通拥有无数个第一。今天,我们看到的南通城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工业上都是名列前茅,张謇为这座城市打下了基础,也造就了南通人领风气之先的性格。
摄制组进入南通拍摄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但我们却遇到了一群暖人心的志愿者们。提到莫文隋,南通人都能说出他的故事,他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当人们一味追求物质生活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化,莫文隋做好事不留名事件的出现,激发出南通人心底的善意。我们调研了许多志愿组织,他们对于做志愿者乐在其中,甚至有的全家都是江海志愿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南通人组成了莫文隋大家庭,延续着这份爱心。
古城的青砖,涓涓的濠河,堆砌着很多故事。无论经历风雨沧桑,无论经历几度辉煌,她始终是一副不惊的模样。听着古城人讲述着城里的故事,才知道心里那一抹乡愁是对家乡的眷念。他们的豁达开朗,他们的开拓进取,让古城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