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天·计左》:“一路行来,已是家乡地面,少不得要暂驻旌旄,略停车马。”
国人从骨子里对于家乡,对于家庭有一种厚重的归属感。家是一个人从降生开始就生活的地方,伴随着人们成长衰老,尝尽了酸甜苦辣,有人说只要有家就有奋斗的方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年少的游子再次踏上返乡的旅途,早已经物是人非。即便如此还是毅然决然的回到成长的地方,无论是荣归故里还是失魂落魄的返乡,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无论成功与否,家都是放下一切舒缓压力的港湾。
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青砖绿瓦,每个人的家都是独一无二的。孙从孝的家有些不同,是一座老式炮楼。这座炮楼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军事建筑,构造简单却异常坚固,安全性自然不用说。只不过从舒适性上来讲,炮楼却不是一个常规选择。
说起这座炮楼的渊源,就要追溯到上一代人。当初孙从孝的父亲在体制内工作,一家人还挤在一座老房子中,等到孙从孝出生后小房子虽然温馨却也十分拥挤。恰好父亲单位分了一座房子,一家人商量着不如全家都搬进老炮楼中,也就是从这开始让孙从孝对炮楼产生了别样的情怀。
毕竟是当初的防御工事并不能直接居住,经过一段时间改良后勉强可以入住。夏季十分清凉,不过到了冬天刺骨的寒风直吹。一家人就这样苦中作乐,直到孙从孝后来进行整改,在炮楼内用隔板分割出很多独立空间,才真正有了家的样子。
孙从孝决定改造炮楼之后,从顶楼入手开辟了一个独立空间,同时用隔板在每一层都隔开一个独立卫生间,解决了最让人烦恼的问题。经过一番大改造以后炮楼焕然一新,平添了许多烟火气,再到后来孙从孝在这里娶妻生子,一家人聚在一起日子过得平淡而温馨。
后来兄弟姐妹们都已长大,成家立业后搬出了炮楼,原本热闹无比的小家一下子显得十分冷清。到如今只剩孙从孝一家人居住,要说炮楼的居住环境始终不能与寻常房屋相比,一直坚持住在这里还是觉得内心不舍,正如人生那样即便长大后有了更好更大的房子,却失去了原本的温馨热闹。几经悲欢别离,炮楼见证了孙从孝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兴衰。
炮楼夏季十分凉快,可是到了冬天刺骨的寒风让人难以忍受,暖气问题一直困扰着孙从孝。相比于普通房子炮楼的墙体十分厚足足有72公分,安装暖气十分不便,一家五口在炮楼中住了五十多年,从最初设想到成功装上暖气足足花了十多年的时间。
当初的防御工事十分厚重,根本无法穿透,尝试许多次都没有成功。然而孙从孝从未放弃过这个念头,最后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炮楼上残存的弹孔疏通管道,终于在2012年的时候通上暖气,冬天的炮楼不用再忍受寒冷。
炮楼对于孙从孝来说已经成了一种寄托,从最初与父母兄弟姐妹合住,到如今儿孙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前前后后五代人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回忆,孙从孝也不是没有别的住处,只是在炮楼中仿佛家人们一直陪伴在身边,这种感觉难以描述。
从曾经的懵懂少年,到现在满头华发。孙从孝在炮楼中走过了数十载,炮楼陪伴他们一家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候,五代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对于“家”的这种感情,越是年龄的增长越是怀旧。家是一个人出生成长见证生命历程的港湾,也是所有人落叶归根的处所。这座不起眼的炮楼就是孙从孝的根,也是他们家族的见证者。
参考资料:
《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