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过去世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人们从中可以活态地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风习俗等。非遗作为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旅游动机、增添旅游体验,在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让游客拥有难忘的记忆,进而促进消费。
“非遗+文旅”助力乡村脱贫
非遗是一方地域历史的缩影,蕴含着美丽的风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和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只有赓续于乡村、繁荣于乡野的非遗项目传承有序,才能留住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而以非遗为要素,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致富,在深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乡村特色非遗潜能中下功夫,才能做大乡村振兴文章,成为助力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表示,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表演、推广等形式,将非遗元素展现在大众面前,让非遗融入生活。群众觉得好看、好吃、好玩,从非遗传承中有了幸福感、获得感,非遗才能更好地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去。
今年由于疫情的零星爆发,“就地过年”政策使得旅游业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位于贵州以非遗为主题的丹寨万达小镇还是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春节假期丹寨小镇吸引了超28万人次旅游,成为贵州景区实实在在的人气王。
丹寨万达小镇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丹寨将丰富的非遗资源商业化发展的结果。小镇将7项国家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引入,包括石桥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此外还包含斗牛、斗鸡、斗鸟三大斗艺场馆,造纸小院、蜡染小院、鸟笼主题民宿小院三座非遗小院,以及锦鸡、鼓楼、苗年、尤公四大民族文化主题广场等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以体现本地苗侗文化为主,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
而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作为重要旅游资源日渐获得关注,在成为乡村文化旅游重要内容的同时,也为其找到了有效的活化和传承方式。如丹寨小镇与现代产业范式嫁接,积极开展“非遗+研学”“非遗+体验”等旅游新思路,让更多人在游玩中感受非遗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而报浪,发挥自己修习多年的苗族蜡染技艺,开起了蜡染体验馆,一楼主要展示和出售服饰、床上用品、家居装饰品等蜡染手工艺品,二楼可容纳约70人体验蜡画制作,每月接待游客数百人,利润数万元,并为10余个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工作岗位。
蜡染体验馆的成功,在于抓住了非遗的文化内涵。非遗文化的经济再生,与现代文化、多元产业的融合碰撞,引发丹寨在内容认知、文化认同和消费吸引力层面的广泛传播,使得丹寨万达小镇能够在短期内迅速突破百万、千万流量,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加快了丹寨脱贫的步伐,成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非遗+文旅”提升乡村软实力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而在乡风文明的内涵中,乡愁不可少,地域文化不可少,历史记忆不可少。2019年,文旅部非遗司及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十个优秀案例,江西婺源就是其中之一。
悠久的徽商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在这片热土上遗存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抬阁、豆腐架、板龙灯、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徽剧
婺源按照文旅融合、非遗先行的思路,积极探索促进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共赢之路,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逐渐走出一条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如融入茶艺、徽剧艺术的将军府,融入三雕展示与体验的晚闻堂,以歙砚文化为主题的熹园心宿等,这些具有非遗特色的民宿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空间,也是非遗保护的传承空间,更是文化创意的发展空间,还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空间。
同时,婺源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先后推出画伞、制砚、木雕、制茶、制墨、造纸、开笔礼等十余项非遗体验研学产品,受到了游客的广泛欢迎。
作为婺源乡村旅游的重要元素,古村落也是发展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婺源在发挥古村落文化资源优势的同时,通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发展非遗文化体验游,将徽剧、傩舞、茶道、抬阁、地戏、灯彩等民俗文化活动和歙砚、三雕、纸伞、傩面、制茶等传统技艺展示融入游览项目中,推出了严田古樟民俗园、篁岭民俗文化村、水墨上河文化园等一系列以民俗文化展示、体验为主题的文旅产业。
婺源水墨上河
在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保护与开发共赢的思路下,积极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通过组织开展旅游商品创意大赛、设立旅游商品产业园等举措,鼓励支持传统手工艺者和相关企业开发含有非遗内容、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特色文创产品。
如今,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非遗文创正以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挽救日渐消散的乡风文明,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并且通过与旅游要素的结合为乡村文旅赋能,提升乡村软实力。
婺源文旅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化挖掘和旅游提升,打造文化休闲产业链,婺源文旅逐步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的转变,“吃非遗”“住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正日益成为满足游客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2018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0亿元,接待游客2370万人次,连续12年全省第一。
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文化遗产充分尊重、传承其本的基础上,分析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巧妙的设计,才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生发出持久的产业后劲,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非遗在传承与创新间拉动了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非遗+”等多种打开方式构建了文旅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并走出了“非遗+文旅”的乡村振兴之路。即通过塑造非遗文化旅游场景,以非遗体验为核心驱动力,满足游客需求,延长其在目的地驻留时间,增加消费机会,同时将文创商品、旅游服务、娱乐活动相互融合构成产品体系,为文旅产业创造更大价值,最终带领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大师小匠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乡土民俗文化的支撑,非遗作为乡土民俗文化中独具优势、自带热点的大IP,与旅游的结合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