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植树节。
作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森林氧吧”的剑门关,
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树,让游人流连忘返。
而许多爱树之人的心头好,则是翠云廊。
翠云廊
亲子游、研学游首选
早在清朝,乔钵就在《游翠云廊有感》里,写下“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句子,可见其树多。
不仅多,更美,且有气度。
乔钵就曾写过,“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可见其幽美。
而张问彤在《剑州柏树》里,也写下“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可见其青苍。
张邦伸在《剑州路柏》里,则写下“剑州路旁多古柏,霜皮黛色高参天”,可见其古意。
因其古,因其幽,因其美,翠云廊也成为亲子游、研学游的首选地,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自然之美,更可领略人文之美。
涨姿势
七次大规模植树故事知多少
剑门君在后台,也收过很多类似的疑问,翠云廊七八千棵古柏,青苍郁郁,究竟是何人、何时所种?
剑门君翻了翻书,这个缘故不简单,且听我一一道来。
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
翠云廊,两千年来与剑门关隘互融共生,它是古代先民用心血和智慧浇灌守护而成的人间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起先秦,经蜀汉,至明朝,翠云廊历经七次大规模种植柏树,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
第一次:皇柏
据说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在蜀中大肆伐木取材,民怨沸腾。
怎么办?砍了树,就修树。
为了平息民愤,秦始皇又下旨在驿道旁植树,“车同轨、书同文、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 ”,据相关专家考证,现古柏胸径2米以上,树龄二千多年,均为秦朝所植。
因为秦始皇下令种植的关系,这些树又叫做皇柏,不过后来因为朱德的关系,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帅大柏。
1963年,朱德视察翠云廊,看到参天古柏时,一个农民用当地方言说,“前面还有一棵帅大的树”,工作人员不明白什么是“帅大”,就问,“什么是帅大的树?”朱德幽默地回应,“就是很大的树,像元帅那么大的树。”
第二次:张飞柏
三国时,张飞任巴西郡太守,剑阁是巴西、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百姓沿驿道植树,以树为路标,加快了文书传送,军旅运行的快速完成。
关于张飞柏,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张飞大量植树,梦见自己到了天庭,被玉皇大帝接见。玉帝说他植树有功,赏他宝树二棵。张飞一觉醒来,见营帐外果然有两株树苗,便带领士兵,骑马去栽种。士兵无意中将两株小树蹭破了皮,粘在了一起,不敢声张,便将树苗栽在了一起。树苗落地便长,瞬间变成了一株似松似柏的奇树,“上午栽树,下午乘凉 ”,被称为“张飞柏”。
第三次:“风脉”柏
东晋时,因为道教的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祥之地,就大量栽植了“风脉”树。
当时尚书郎郭璞还写《种松碑记》:“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刻石勒碑,以崇教化。
第四次:“路标”柏
北周时期,当时的人为计里程,曾采取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但这种办法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
这一次植树,还有明确的记载,《日知录·道路·官树》里说,北周文帝时在全国推行韦孝宽在雍州执行的“改土堠为道里植树,既免修复劳苦,行旅又得庇荫”的办法。命令全国各州“植树表道,理夹沟以通水潦,一里一树,十里三树,百里五树 ”。
第五次:荔枝柏
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回望长安绣成堆,千顶山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写的正是唐玄宗为博爱妃一笑,运送荔枝的故事。
杨贵妃爱吃荔枝,而距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地只有四川合江产荔枝,但是荔枝娇贵,保鲜不易,为了保证荔枝鲜味,缩短荔枝在路上的时间,唐玄宗下令地方官员整治道路,又在道路两旁大量补植柏树,为荔枝遮风挡雨,这些柏树,被老百姓戏称为“荔枝柏”,道路被戏称为“爱情大道”。
第六次:宋朝柏
《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中,记载:
入蜀道路,为减轻采伐劳力,免致缓急,阻防人马网运……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
第七次:李公柏
明朝正德年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当时战事刚平,剑州城垣破败,生灵涂炭,百业待兴。
李璧决定打通剑阁的官道,带领当地人开山凿岩,推土填沟,用石板铺砌了一条长达300余里的通途,为了防止山洪冲塌,李璧又带人在道路两旁种下10万株松柏,下令“官民相禁剪伐”,这时所植的树叫“明柏”,又称“李公柏”。
除了种树,他还颁布了“官民相禁剪伐”禁令,李璧之后,伐木禁令沿用至今,每届州官交接时都要核实古柏的数目,古柏的保护当作政绩指标来完成。
光阴流转,亘古千年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守护
翠云廊才有了今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