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隐居山林之人不在少数。而终南山作为隐士最为青睐的隐居地,又有着怎样的缘由呢?山林间来来往往的隐士身上,又有着什么故事呢?
虚伪之隐终南山隐士人才辈出:从姜子牙到“四皓”,从张良到吕洞宾等,这些隐士最后都出山辅佐明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即使在今日,一些文人墨客的隐居茅庐犹在。
但随着终南山作为能人志士隐居地的曝光,封建社会的许多君王都长了心眼,更有不得志之人为追逐名利主动来到终南山上,高调展示自己的隐士身份,借此吸引君王的注意。
卢藏用本为唐朝的一个小官,为了升官,他高调表示自己将去都城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但这不过是离皇宫远了一些,归根结底还是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卢藏用利用人们“野无遗贤”的思维,让皇帝在人们“不爱惜人才”的指责下召回自己,如愿升官。卢藏用以退为进的计谋,时至今日仍旧十分机灵,但却是小人之举,饱受诟病。“终南捷径”此成语的来源,便是如此。
此后,模仿卢藏用吸引皇帝注意的“假隐士”越来越多,甚至可以说到汉朝以后,真正的隐士就变得鲜有了。
同样,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既看到了真正一心修行的隐士,也看到了那些当代的“假隐士”。
如今,有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又或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也来到终南山做隐士。
但他们并没有割舍对尘世的喜爱,仍旧带上许多与山野生活格格不入的电子产品,由强烈的好奇心驱使而来。有些“假隐士”每日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隐居生活”。而他们最终也会因无法忍受长久的寂寞而离开,结束他们短暂的“隐居”经历,令人哭笑不得。
他们将“隐士”这一身份作为附加值,为自己的事业添加含金量真正的隐士从不让人们知晓自己的姓名与身份,而他们恰恰主动曝光在聚光灯下,吸引人们驻足观望,无异于以“隐士”身份为噱头来进行炒作。
他们的出面,没能为隐者们带去好的声望,反而大大伤害了“隐士”这一团体的尊严。无论是在隐者眼中还是在世人眼中,这都是不明智的一步棋。
终南隐士陶渊明作为一名隐士,更多的是作为一名诗人而为人所知。在他的诗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浪漫的生活雅致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副美丽的隐居图。但现实往往并不充满诗情画意,实际上隐士的生活同一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并无二异。
他们过着最原始也最辛劳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唯一和外界联系的途径就是沿着泥泞崎岖的山路走下山去,让人不免想到他们将生活用品搬上山来是多么的艰辛。
纵然在这终南山上的隐士常年与青松、晨露为伴,但寒冷和孤独无时不刻不是一种威胁。他们为何选择这座山作为隐居地呢?又是怎么坚持下去的呢?
有些隐士是真正的修行者。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坚持不见外人。任来访者如何“三顾茅庐”,他们也不给开门,甚至有着自己的暗号。故而,“寻隐者不遇”的情况司空见惯。
藏传佛教上师益喜宁宝堪布便是众多终南山隐士中的一员,他的教派自隋末便在这终南山扎下根来,代代隐居。如今,他已在这山林间修行了十余年了。
当被问及为何世代选择在终南山修行时,堪布上师表示:终南山自古以来就得到众多隐士的垂青,这一历史渊源使得山中的居民早已习惯了远道前来的众多修行者,始终心怀敬意,乐意布施。
而林业部门也对隐士抱有充分的理解,从不阻拦隐士来到这里,也从不将隐士搭建的草屋视作违章建筑,做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令人感到温暖。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真正的隐士:他们有的年近耄耋,但仍旧神采奕奕、温和谦逊;有的深入简出,藏身山洞,心静如水;有的精通天文地理,以石为卷,刻下发现。
终南山上也不乏女隐士,有一堆师徒在山上隐居九年,素不给外人开门。但在记者执着地敲门下,她们终于打开门扉。
在作者临走之际,她们对记者说:“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让记者看到了如同璞玉一般圆润含蓄的智慧光芒,受益匪浅。
隐者之根隐居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隐居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思想指导,正是老子引领的道家思想。
《易经》作为众经之首,其中的各种思想犹如活泉一般源源不断。老子正是继承了其中的坤卦精神,讲究忍让,以柔克刚。同时,老子也受到了楚国隐士文化的熏陶。
不同于今日的“假隐士”,在那时,楚国的隐士是真正的隐者。其中,今时之人较为熟悉的,还数《论语》中所记载的楚狂接舆。
路过孔子车前,接舆所言之语即使在今日也在耳边回响。那字字泣血、铁骨铮铮的话语,每一个字都表现着接舆对当时掌权者强烈的不满和失望,甚至让这么一位“装疯卖傻”的隐士都出面阻止孔子的求仕之路。
楚国隐士的盛行,直接导致了隐士文化的凝聚与流传,时至今日仍旧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人所称道。
结语如今的隐士已经缺少了政治意味,来此修行的大多是为追求信仰而来的宗教人士,如和尚、道士等。此外,也有厌弃了浮躁的现代生活,为摆脱俗世纷扰而来的普通人;更有一些在学术界上大放异彩的年迈学者,甚至还有来自海外的外国友人。
终南山上形形色色的“隐士”,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或许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但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那面纱下,或是对清心寡欲的认同,或是对俗世凡尘的疲惫,亦或是对空谷梵音的神往。
他们也许是为了追求信仰而来,也许是为了洗涤心灵而居。但他们真正是以星空作伴、与君竹相依的修行者,他们的心灵,如明镜般纯粹清澈、一尘不染。但人们却频频破坏了他们的宁静生活。
其一,近些年来,许多打着“寻隐”幌子的人来到终南山,实际上却是来此旅游,大声喧闹、破坏生态,更有甚者留下一地垃圾而离开。他们不仅影响了当地人的正常生活,也打破了隐居者的宁静生活,让人不齿。
其二,“假隐士”的盛行也为隐士们的颜面抹灰。正如古人所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为了追求特立独行而假惺惺地来到终南山隐居,什么都不会改变——那丑恶的心灵是不会得到洗涤的。
其三,陶渊明有言:“心远地自偏。”近些年来,“民间高手”成为了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抖音等网络媒体的兴盛,让我们看到了被埋没在民间的能人巧匠。他们隐匿于民间,从不哗众取宠,多为被路人偶然拍下后上传至互联网。
纵然他们没有身居幽谷翠林,在日日夜夜的谋生中染上了一身烟火气息,但在我看来,他们同隐者一般有着过人的通透和智慧。
为了不被俗世的千千万万所束缚,我们应在纷扰中保持一颗琉璃般洁净的心,任世间污秽流过而洁身自好。尊重隐士,也尊重自己,只要做到严以律己,你就已经超过了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