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这个不曾被许多人听闻的县城,一下子被举国上下所熟知,很遗憾,是以这样的形式认识的汶川。
除了这场天灾,汶川其实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之美誉。
当地不仅是全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还是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交汇融合的地带,有国家AAAAA级景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AAA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等景点,风景优美,值得一去。
今日,大荟师带大家走进汶川,不访美食,访一访独一无二的刺绣工艺。
汶川羌族的刺绣,是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匠心创造的艺术,根植于羌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并且承载着底蕴深厚的羌族文化,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特点等。
2008年,羌族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这一别致的特产,是羌族妇女在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羌寨,各家妇女几乎都会羌绣,它已成为羌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其传承几乎都为家族传承。
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间刺绣工艺中有“南彝北羌”之说,可见其已自成体系。
历史记载的“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正是古羌人擅长用民间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羌族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锦,刺绣出了不少佳作。
想要了解羌族刺绣的足迹,其实可从纹饰图案窥见一斑。
茂县、汶川出土带有“绳纹”的陶罐,龙溪乡阿尔寨等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带有“饕餮”纹样,可知,在岷江上游的古羌聚居地,此类型的羌绣纹样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说到刺绣,不得不提一提技法,羌绣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再绣有各种图案。
大体来说,颜色对比强烈,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
他们的针法多样,撇花、捺花清秀明丽;织花蕴意奇妙,古朴精美;勾花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构图也很精巧,表达了羌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你可以在刺绣上,看到动植物,也可以看到各类吉祥的寓意。
这类绣品运用的地方很多,头帕、衣领、衣袖、衣襟、坎肩、腰带、裹肚、鞋面等处都可使用。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
在羌族,羌族服饰就这么把美丽点缀在生活上,他们比传说和记忆更美丽。
这些赋予美好的刺绣,带给羌族人民的不止是生活的五彩斑斓,还有美好的祈愿与祝福。
这也是为什么,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