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百年历史的老马路不少,马路上总少不了众多耐人寻味的老建筑,因而吸引了诸多摄影控、怀旧老建筑控。在我拍摄的那么多上海马路中,有一条曾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于2017年首次拍摄的圆明园路。
3年前的“拍照收费”争议
2017年我在圆明园路上拍摄时,想同时拍几张人像作为留念;不料有黑衣保安挡在我们跟前,说店铺门口不能拍照。奇怪的是,因为圆明园路是一条步行街,店铺开在马路两侧,我们站在路中央拍摄,并没有将镜头直对某家店铺。当时没有多想,便离开去下一站了。
后来回家仔细想了下觉得保安的做法特别不妥。马路是公共场所,大家都有拍照留念的权利;如果是康平路那种特殊马路不能拍照还好理解,圆明园路的做法让人觉得有些无理。没想到2018年就出了圆明园路拍摄需要收费的新闻,TB商拍或婚纱收费两小时300元;最高的是平面广告收费为一小时2万元,着实让人震惊了一把!
事件发酵后,外滩源景区与黄埔市政就圆明园路到底是商业区内街、还是市政道路来回争论了一番,最终认定为圆明园路为市政道路。不但市民游客可以在圆明园路随意参观拍照,商拍在不需要外滩源景区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也应该是免费拍摄的。后来,圆明园路的人气一直不高;只有周末时会有一些年轻人过来拍照,喝咖啡。这种情况,到电视剧《三十而已》在这条路上取了几个镜头才改善,渐渐有成为网红的趋势。
日常冷清的“周末网红”
前几天我在拍完上海总商会后,想顺路去圆明园路拍一些素材。工作日的上午,圆明园路空空荡荡,保安似乎比路人还要多;他们默默地站在自家店铺门口,不再对我的拍摄有任何干涉。而沉寂下来的圆明园路,才是我们印象中那条能体现魔都风情的百年老马路。
圆明园路并不长,只有462米;它南起滇池路,北至南苏州路,与外滩万国建筑群所在的中山东一路平行,距离仅200米,却难得安静而不失优雅。186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到如今已有160多年了。1862年这里被命名为“新路”,到了1865年更名为“下圆明园路”,1943年改今名。当然还有一条“上圆明园路”,就是今天的虎丘路。
密集的历史建筑,百年前的“CBD”
虽然圆明园路不长,但是各栋老建筑却将这条不长的马路挤了个满满当当。碎砖铺设的圆明园路现存14幢老建筑,它们建于1900至1933年间;如今修旧如旧,使得圆明园路成为上海市级保护建筑最密集的道路之一。在这里随便走一步,就是一个新的看点,是老建筑控们的天堂。
新天安堂
南苏州路103号(圆明园路口)
如果你从南苏州路右转进入圆明园路,迎接你的是路口处弹眼落睛的新天安堂。1886年建成,哥特复兴风格。英国知名哲学家罗素曾于1920年在上海新天安堂演讲,可见当时上海在国际上的地位。新天安堂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都相当精致,可惜后来遭到了破坏,到2010年才重修。
如今教堂的大门紧闭,倒不失为来圆明园路拍照的绝佳背景,与隔着南苏州路相望的划船俱乐部相得益彰,两座建筑的缝隙里还可遥望对面的东方明珠。
真光大楼
圆明园路209号
真光大楼,原为浸信会大楼,后改名真光大楼。著名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可能有人觉得这栋大楼和同样是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外观上有相似之处。真光大楼于1930年竣工,钢混结构,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外墙为褐色面砖饰面。“真光大楼”曾是一处学术重镇,沪江大学等重要机构都曾进驻于此。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路上行走的都是大学教授和大学生。
兰心大楼
圆明园路185号
茂名路上的兰心大剧院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兰心大楼的所在地正是中国新兴话剧的起源地,它建在在上海最早的剧院——兰心戏院的旧址之上。兰心大楼于1927年竣工,褐色面砖饰面,装饰简洁。主入口处略前出,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和山墙花装饰。之后英国汇丰银行等多家知名机构都曾落户于此。
协进大楼
圆明园路169号
协进大楼建于1923年,共6层,这是圆明园路上又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历史建筑。当年全国各教派组织进驻这里,于是协进大楼成了中国基督教和中国民众本身统一的象征。协进大楼共有六层,当时国民基督委员会占据了三层楼,其余楼层则被美国圣经学会等组织共同使用。
如今协进大楼一层是“百分号”咖啡,应该是整条以高大上为基调的圆明园路,最“平民”的美食了。
哈密大楼
圆明园路149号
也称沙弥大楼,建于1927年,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钢混结构,细部精美。乳白色的哈密大楼圆明园路在一众清水红砖的建筑中格外亮眼,在英国领事馆旧址的院子中遥望圆明园路,一眼便能认出哈密大楼的楼顶。这里曾进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文汇报馆、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单位。
女青年会大楼
圆明园路133号
原名中国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于1933年建成。受装饰派艺术风格的影响,大楼由建筑师李锦沛先生设计,是一幢既有现代建筑的体型和轮廓,又有中国建筑特色的建筑。外墙褐色清水砖墙,建筑的细部有众多石刻莲瓣须弥座勒脚,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墙面和门框装饰古典回纹图案,入口处有仿木外檐,石刻勾头滴水;如此丰富的细节,足够让人驻足许久。
看过《三十而已》的朋友,应该还记得王漫妮前男友的那家咖啡馆;这家咖啡馆便是位于女青年会大楼的一层。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路115号
圆明园路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1904年前后,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公寓清水红砖,典型的安妮女王风格。红砖与留白的色系对比让人视觉上舒适无比,在沿街的入口还有一圆弧的门廊,这在建筑线条普遍刚毅的圆明园路上,显得尤为温柔。门廊的两边是两根爱奥尼克短柱,自然地为二层退出一个别致的阳台,门廊上还有十分精美的砖雕装饰。
安培洋行
圆明园路97号
建于1907年,4层砖木结构,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散发着浓郁的海派风情。安培洋行与圆明园公寓相邻,同样是安妮女王建筑风格,这类建筑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区更为常见。建筑的南北两端置硬山墙,入口开间强调竖向构图,带着精细做旧后的粗粝。半圆形挑窗和变形的古典立面装饰,给人以时代的沧桑之感。
圆明园路与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脉络紧密相连,它见证过辉煌,也经历过争议,如今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平静与安宁。曾在圆明园路居住过的画家陈燮君回忆道“如果说,黄浦江边的外滩更具城市的浪漫、热烈、奔放和自信,而一路之隔的圆明园路则更显城市的含蓄、祥和、静谧和安宁。
又到了上海适合“压马路”的季节,空闲时大家可以来圆明园路走走,感悟这座城市的过去的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