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绍斌
空气清新旖旎干净,冬之暖阳如熏风,宁远这座素有九嶷圣地、德孝之源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金色阳光下高雅中带着圣洁。牵着孩子的手,我们一家四口漫步街头,走进宁远文庙这座传统儒家文化代表性建筑,去探寻超越时空的宁远文庙“廉”文化。
如果说九嶷山舜帝陵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宁远文庙就是这源头流经的一个时光渡口,一处承载文化的珍贵容器,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沉静的历史浓缩沉淀的永远是风云变幻。孔子创立的儒家传统文化,在岁月时光轮回中沉浮涤荡,在人类文明星空中璀璨闪耀。其中“德法并举”的廉政思想,如日月之精华,融入华夏文明的血脉,伴随着文庙这个儒家文化象征性符号,成为数千年来中华儿女探寻的神秘基因。
穿过古朴、厚重的“道冠古今”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形若半月的泮池,又称泮宫,是古代官学的标志。时值冬日,莲花散去、莲蓬褪衣,尽显沧桑之感。“青莲”者,“清廉”也。传统文化以莲花花象征清白、高洁,周敦颐《爱莲说》称其“出淤泥而不染”。相传宁远文庙自古以来,泮池皆以莲花为绿植,从未更改,我想,这应该是文庙儒家传统文化中“廉”文化的寓意缩影,寄语文庙的学子要有清廉的品格。
牵过正在寻觅荷枝莲蓬间鱼虾的孩子,我们绕泮池而行来到一座石质牌坊“棂星门”,相传是文曲星进出的大门,寓意学子多才,为国家所用。怀古望今,我和妻子拉紧两个顽儿走过棂星门才放他们去嬉戏游玩,希望他们能沾上点“文曲星”的才气。棂星门两边植满松、梅、桔、樟、竹等象征品格高洁的树种,用以警示学子们要做品德和气节高尚的人。这些细节之处就像传统儒家文化中“廉”的元素。《论语·子路篇》有云,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诫我们,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这与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清廉干净、以身作则的思想是水乳交融的。可见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德治的“廉”文化是无处不在的。
把正在“剪刀手”拍照的妻儿叫过来,我们进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大成门,一个古朴、肃静、宽阔的庭院呈现眼前。庭院中央耸立一座黄瓦朱梁、斗拱交错、气象庄严的宫殿式建筑,殿前有石砌月台、五龙丹墀,两边廊房环绕,正是宁远文庙主体大成殿。殿檐下,被称为国宝的20根龙凤石柱夺人眼目。大成殿里,中央端坐孔子施教青铜像,两侧肃立孔子四大传人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和亚圣孟子“四配祀”。我恍若看到这位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巨人、儒家文化始祖,像一名普通的慈祥老人、长辈,在向他的传人、儒生弟子传道解惑、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成殿后明伦堂中忽然传来读书声,那是宁远文庙公益国学馆学堂中的学子在朗读,书声琅琅中,斑驳的阳光从瓦楞间飘洒下来,仿佛映射出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朦胧的身影和专注的神情,穿越时空,诵读声声,在历史与现实中传颂圣典。
孔子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不朽地位,影响着中华民族、全世界、全人类。其中关廉政思想的深刻启示至今仍影响深远,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今天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启示。《论语·为政》有云,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告诫我们,用政令治理、刑法整顿百姓,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无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礼制同化百姓,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但孔子并没有一概否定刑罚的功用,他认为“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反对滥刑主张用适当刑罚惩治,这就是“德法并举”的儒家廉政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律是准绳,道德是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治国思想是相容并蓄的。
流连忘返于古朴、庄重而又神秘的宁远文庙,那红墙飞檐、青砖红瓦和龙凤石柱,那泮池莲蓬、月台丹墀和圣迹图谱,那莘莘学子、如织游人和浓墨书香,让我无时无刻感受到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王冠,那么其中的“廉”文化就是王冠上那颗耀眼的明珠。
远处妻儿在向我招手,阳光下美丽妻子幸福的笑容、可爱顽儿欢跳的身影,把我徜徉在历史轮回时光中的思绪拉回现实,我很想告诉我的孩子,就在宁远文庙,就在他们站立的脚下,就在他们嬉戏游玩的地方,曾经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源头、学子的圣地,我多么希望他们长大后能传承和发扬圣者贤人超越时空的智慧思想、“廉”之文化,做一个礼义仁智信的谦谦君子,清正廉洁,忠诚担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