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一阙传颂千古的元宵佳节赏灯夜游的盛况,让我们对元宵节多了一层梦幻又浪漫的想象。
农历的元月十五,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古时候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如今我们虽然难以在大城市看到这样的美景,却可以从地方的庆祝活动中依稀看到当年的盛况。
今天小编第一个想介绍给大家的,就是奇幻美丽程度排第一的安徽歙县嬉鱼灯。
据了解,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传承这一民俗已经有600多年了。从明朝初,这个古老的村落就开始用嬉鱼灯庆祝元宵节。每当夜幕开始降临,活动就开始了。嬉鱼灯开始迅游的时候,整个村子都不许点灯,只能出现嬉鱼灯的光亮。每条鱼灯由七八个壮汉抬着,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和绚丽的烟花,嬉鱼灯队伍开始沿村庄巡游,人们则跟着嬉鱼灯的队伍一起游玩观赏。如果此刻能站在高处俯看,你会看见一条条金色的大鱼仿佛活了过来,灵活地游走在村庄之中,为村落的居民们带来年年有余的丰收祝福。
无独有偶,在温州市沙头镇珠岸村,也有一盏传承了三百年历史的珠囤灯。这个梦幻般的珠囤灯由一颗颗圆珠连串而成,呈6面体,高4.6米,宽3米,分里外3层,整体呈红、黄、绿等多种颜色,煞是夺目。在最里面的是3段灯,灯面上有龙凤、十二生肖、瑞兽等造型。灯上还有3对对联,描写了古代元宵的热闹场景,也寓意着传承、平安。
据传,这盏珠囤灯传承自宋代。珠岸陈姓始祖陈蕃公弃官隐居珠岸后,为当地的百姓除掉了当地的匪首,皇上闻报后,奖励了他一盏大珠灯。陈公对此灯万分宝贵,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挂在陈氏大宗里,让附近村民观赏,成为风俗。珠囤习俗与元宵节日旧俗连在一起,还伴有祭祖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怎么样,现在看着这个庞大精致又流光溢彩的大灯,有没有让你感受到辛弃疾笔下“风箫声动,玉壶光转”的梦幻光景呢。
灯,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别有意味的词汇。从《招魂》中的“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到《西京杂记》中描绘的“灯然鳞甲皆动,炳若列星”,灯的意义从来都不仅仅是照明,还饱含着人们用灯来沟通天地神明,守护家人幸福平安的重要作用。
为了这些古老的非遗民俗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大鹏教育落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传承活动。去年12月,大鹏教育还卡着年关,特地邀请了胜芳花灯的传承人,为大鹏教育的学员们现场展示和指导学员们制作胜芳花灯。据说,胜芳花灯在当地流传了600多年,结婚生子办喜事,都离不开胜芳花灯作为贺喜的事物。
不知道你看完各地关于灯的民俗和传说,有没有也想在今天亲手点燃一盏花灯,走上街“去百病”呢?传统的文化需要每个人的精心呵护,美好的民俗也需要更多人传承和了解。如果你也感兴趣,新的一年不妨和大鹏教育一起关注非遗文化,将更多被遗忘在角落的民俗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