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新春,淮安区各大景区年味十足。到运河非遗大师工作室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到沈坤状元府击鼓、投壶,到吴承恩故居参与新春开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着留淮过年的新市民前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大江大河——走进漕运博物馆”“一生所爱——来一趟梦幻西游”等10场精彩的线上活动,更让天南地北的网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古城的风貌。淮安区,这座运河古城悄然实现华丽转身。
打造“全域化旅游、全景化城市”,淮安区文旅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2020年,该区实现游客接待量超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5亿元。“淮安区作为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宜居新城,发展文旅产业是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淮安区委书记张笑说。
保护运河遗产
有机更新古城
运河汤汤,文化绵延。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节点城市,淮安区持续加大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力度,千年运河焕发生机,古城展现新的活力。
河下古镇是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首批全国30个重点保护历史街区之一。竹巷西街是河下古镇传统街巷和重要商业街,街道以历史上生产、制作、销售竹工艺品而得名。近年来,淮安区对这条传统街巷进行改造,打通湖嘴街至沈坤状元府的旅游通道,进一步提升古镇的游览体验。竹巷西街西侧,是淮安区倾力打造的万丰文化街,主推中华传统小吃。这里南接运河、北邻沈坤状元府,建成以来,每年中秋、国庆、春节都举办闻名遐迩的“万丰文化节”。
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7平方公里的淮安区古城,集聚着200多条(处)古街、古巷、古名居。近年来,该区实施扩延性改造,逐步拆除改造与地段风貌不协调的各类建筑物,最大程度恢复古建筑、古街区原貌。紧扣古城东西横轴、南北纵轴两条轴线,打造关天培祠、镇淮楼、漕运博物馆、淮安府衙等文化景观群,有机更新改造老西门大街、县东街等历史街区,提升改造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等历史街区。同时,确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逐步将老城区人口适度外迁,腾出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
激活非遗文化
传承千年文脉
大运河文脉绵延不绝,大运河淮安段的漕运文化、城池文化、美食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掼蛋文化等丰富多彩、魅力独特。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生机,近年来,淮安区精心打造河下非遗小镇,让文化旅游与非遗保护比翼齐飞。踏上河下古镇石板街,岳家茶馓的招牌格外醒目,岳家茶馓第八代传承人岳云飞和妻子正紧张忙碌着。
他们用两支长长的竹签挑起细细的“面条”,三根一股,绕成梳子状,放入沸腾的油锅中,只需一分钟,“面条”就呈现油亮亮的金黄色,店前聚集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岳家茶馓传承200多年,保持传统工艺不变。岳云飞的儿子岳建峰把自家茶馓搬到网上销售,网店的销售额超过了传统门店。
运河非遗大师工作室内,游客驻足欣赏农民画家潘宇创作的农民画、非遗传承人钱凤池制作的绒花绒鸟。“泥人潘”的手上,木质雕塑刀几番翻转,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就诞生了。此外,乾隆下江南巡游、淮安府署升堂仪式、《西游记》唐僧师徒演出……一幕幕穿越戏在古镇上演,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借助“活态保护”,运河古城韵味得以传承,原汁原味的“老淮安”生活得以保留,淮安区的城市品牌形象不断放大。
打造生态长廊
助力文旅勃兴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旅游休闲的新去处。每当夜幕降临,运河畔的萧湖公园里,散步的居民络绎不绝。“过去,这里是一片脏水塘,晚上黑漆漆的,没人敢来。”居民朱铭描述着公园的过往。
近年来,淮安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旅产业,打造生态长廊。如今的运河水清岸阔,两岸的人文景观与慢行系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漫步、骑行、休闲的空间,成为举办全民健步走、微型马拉松等活动的首选之地,还吸引大学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为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新形象,打响千年古城旅游名号,淮安区整合16处景点景区资源,组建楚韵文旅集团并实体化运营,强化与国旅等知名旅行社合作,策划推广精品旅游线路,激活旅游市场,助力文旅勃兴。
“淮安区将依托古城区基础框架,塑造城池格局、河湖水系、街巷肌理、建筑风貌的整体形态,绘就‘四湖一垠、三城相连’美丽画卷;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南部新城和河西新区为‘翼’、各镇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度对接全市‘东扩南连’发展战略,推进北部新城建设,谋划承接高铁经济功能片区,打造新的城市增长极。”张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