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结束了,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个节日里除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还有一件最令人期待的事情就是去体验各地不同的习俗。但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越来越多的过年习俗却逐渐被人遗忘。跟着我的镜头去领略一下广东各地仍旧保留下来的别样习俗。
盛世丰顺舞火龙,惊艳世人,薪火相传
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元宵之夜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火龙表演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火龙的传说:
丰顺县埔寨镇有“火龙之乡”的美誉,每年元宵的那天,这里都会有惊险刺激且原生态的舞火龙表演。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图腾,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宗教意识的不足。作为一个经历了漫长农耕岁月的中国,土地和天气是人们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土地是实的,结结实实可以触摸得到,而天气是虚的,人类无法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云雨风雪,于是炎黄子孙就创造出龙这一祭祀对象。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霸主,可以掌管天气,继而决定农作物的长势。
随着夜幕的加深,广场上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摄影师,在等待火龙的过程中,绚烂夺目的烟花不停息地绽放在人海的上空。很多当地的孩子也拿着小烟火转火圈。
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传说中的龙也就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用舞龙来表达人们对收获的期盼,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然与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但这一习俗却成为中华大地上不曾消失的信仰。在舞龙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化解邻里芥蒂,创造一种和谐安详的团结氛围。
丰顺舞火龙的民俗源于清朝乾隆六年,关于火龙,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時候,东海龙王的第21代孙子叫浊龙,被父派到南粵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指现今埔寨一带)。浊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只好向老龙王告状,于是龙王命其小女清凤,佩上龙剑赶往南粵。一日,清凤趁浊龙醉酒如泥时杀死了他,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然后带回斩下的龙头向父王禀报。留下其余三段,变成现今埔寨的“龙身”、揭阳的“龙尾”、揭西的“龙颈”。于是埔寨人民的祖先把这古老的民间故事,巧妙地通过“烧火龙”的形式,作为闹元宵的文艺活动,代代相传。
几十个赤膊着上身,穿着短裤的汉子奔跑着来了,周围还跟着许多手执火种的村民,那火种燃烧在一根又弯又长的篾条上,在人群中无惧地蹭来蹭去,甚是吓人。
由于我是第一次拍摄火龙,当时还闹出了一些笑话,那次活动,只出了一条火龙,由于事前没有了解清楚,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去拍,现场人山人海,我在场内拿着相机跟着火龙跑,跑得气喘吁吁的,一会儿功夫,火龙就烧得精光,也没有拍到啥,后来自己反省,就应该拿着脚架站在一个地方拍摄,等到火龙跑到你的面前就一通猛拍,最好事前设置连拍,现在找照片,还真没有找到满意的烧火龙的照片,希望下次去拍,能吸取经验教训。
闹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丰顺县埔寨镇元宵节“烧火龙”更是一绝,有2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的埔寨乡广场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烟花爆竹声震耳欲聋,其热闹的场面让人感动,这是我们城市里早已消失了的一幕。当火龙燃起时,人们随着火龙奔跑、涌动,原始的乡土气息及热烈的节日气氛蔓延给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众多的摄影爱好者追逐着舞动的火龙,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佛山锣鼓醒狮
随着元宵节即将来临,广佛交界的佛山市散发出越来越浓的年味。往年舞龙醒狮等新春欢乐节系列活动一直不停地上演,数百头醒狮向街坊拜年贺岁。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贺庆:逢节日喜庆、奠基落成、寿宴婚娶,群狮齐贺,狮鼓齐鸣,由一至两只狮口含金条、金钱、金砖、元宝、玉器等道具,拼砌成姓氏或福、禄、寿、喜等吉祥语句和图案,以示恭贺。
汕头月浦着丁头赛大猪
这项风俗活动始于明代盛行至今,赛前,一排排穿金戴银的大猪,将被架到了布置好的台面上,后面是潮剧的戏台。赛大猪,赛的不是千猪竞跑,而是千猪尽美,尽肥。
明代时潮汕地区常常发生鼠疫,为了挡灾,村民便把大猪当作“祭品”,祈求挡除厄运,以保平安。
“赛大猪”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出丁头、摆大猪”,按村里的习俗年满24岁的男青年就是“丁头”,“出丁头” 是一种成人的仪式(2013年丁头的人数共为56名,听说最多一年丁头多达90多名)。
而这个猪必须由2013年的丁头,就是成年的小伙子他自己亲自饲养。饲养完了就比谁家饲养得大,还有就比谁把猪打扮得漂亮。最后赛完以后,还有象抢一样把这个猪很快地搬走,比谁抬得快。其实这里边我想可能是包含了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的意识,大家比农产品,比生活质量的提高,比谁家人丁兴旺、身体好。
普宁英歌舞
广东普宁春节期间民间游神时,与火有关的民俗多种多样,最甚莫过于跳火堆,而各村又有不同形式。
元宵夜到寨河村拍跳火堆,场面十分震撼。村中的精壮小伙敲锣打鼓,有的还抬着“老爷子”,在火堆上跳跃而过。这样的形式或者和其他省份的跨火盆类似吧,其意不外是祈求神灵庇佑平安,烧掉不好的一切,迎来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普宁英歌是广东省普宁市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样式,由清乾隆年间垾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欢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地区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潮州走蔗巷、迎老爷
每年的“游蔗巷”活动,都在农历正月十六(2018年是3月3日)的潮州市磷溪镇溪口村祠堂一带举行。
神像和经幡在晚上7点左右就会在祠堂门前准备好,约8点活动开始时,广场上的青年会敲锣打鼓,奏起潮汕音乐。
接着路两边甘蔗上的灯笼会全亮起来,绵延数里,壮观的蔗巷就这样形成了。
一通鞭炮之后,老爷开始出游,很多人在游抬着老爷神轿的队伍后面跟着,人们在甘蔗和灯构成的巷子里走着,沾着喜气。老爷过去了之后,大家就提着蔗灯回家去了,活动结束(约持续1小时)。
潮汕习俗“迎老爷”的来历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每年正月都流行着游神,当地方言称“迎老爷”,这是一种现在都无法考证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但是已经成为潮汕地区的一种文化,游神的目的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潮汕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老爷,比如土地爷(俗称“伯爷”),还有三山国王,玄天上帝,元帅爷,将军爷,妈姐娘,花公妈妈等等很多。都是潮汕人民心中信仰的保护神,每月的初一,十五,每家每户都会去庙里上香。
另外,迎老爷,也叫营老爷。潮汕地区,把神明称作“老爷”,潮汕是个多神崇拜的地方。正月里,各乡各村会将本地的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由村里的青壮年抬着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
这是极具潮汕特色的祭祀活动,也寄托了潮汕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吉水飘色巡游
元宵节当天,造型逼真、各具形态的“新六国封相”等20台飘色巡游和醒狮、舞龙等精彩表演,吸引附近村庄万多名村民前来观看,增添了闹春喜庆的气氛。让人更振奋的是吉水人传统中国民间艺术与现代市场意识的交融。
吉水街道飘色、醒狮、舞龙。吉水圩飘色巡游活动有上百年的历史,与飘色之乡的吴川同步发展,是该市惟一的飘色表演团体。飘色各种造型都是队里的能工巧匠亲手做的,表演者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达80岁。表演团通过精练提高,精心经营,经常到城里和外镇演出,创出廉江中国民间艺术又一大品牌。每年年例该镇中国民间艺术团都自发搞大型游春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祈求春天播下希望,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广东各个县市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精彩的民俗活动,就不一一介绍了,有机会邀请你来广东过元宵节,体验别样地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