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黎各位于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东部。北临大西洋,南濒加勒比海,东与美属维尔京群岛隔水相望,西隔莫纳海峡同多米尼加共和国为邻,首府圣胡安。名副其实的美国“后院”。
面积1.3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海南岛1/3强。
1509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中落败,波多黎各连同古巴、菲律宾、关岛一同转让给了美利坚。
1952年,获取自由联邦地位,但外交、国防、关税等至关重要部门仍受美国掌控。
波多黎各民众均为完全意义上的美国公民,但与本土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投票选举美国总统的权利,无参议院代表,众议院代表仅数名,可以说,波多黎各人是美国的“二等公民”。归根溯源,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是波多黎各海外自治邦的身份。
2012年,波多黎各就“如何改变与美国关系现状”进行公投,结果61%的民众支持成为美国第51个州,约33%希望扩大自治权,而仅有5%的人赞成完全独立(具有投票资格的180余万人,其中约50万人弃权)。
投票结果出炉后,需提交美国国会以正式开启入州事宜,但时至今日,仍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美国如此消极怠工,究竟意欲何为?到底是出于何种考量呢?
美国如此为之,最主要的原因是联邦政府不愿意偿还波多黎各高达720亿美元的债务(2015年),不愿意接盘波多黎各即将崩盘的债务危机。
而如此之重的债务负担是如何成型的呢(占GDP比重70%以上,美国本土负债最重的十大州,平均值只有21%)?
1.“三税减免”政策
即投资波多黎各债券不需要缴纳联邦、州和地方税收,因而格外受到投资者青睐。如此一来,波多黎各政府获得了充盈的资金支持,同时也维持了长期赤字,累积了大量债务。
2.比美国本土更加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
“工人们通常不愿意工作,因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的福利,甚至要高于最低工资保障所得。”这导致波多黎各只有40%的成年人在从事一份报酬不错的工作。
如此慷慨的财政支出使得本不富裕的波多黎各更加捉襟见肘,为解决困境,不得不大举外债,如此往复,渐成恶性循环。
3.大量工矿企业外流,政府收入锐减
此前由于企业税减免政策以及环保标准比美国本土低得多,波多黎各吸引了许多美国公司来此投资设厂,但波多黎各偏高的最低薪酬标准、慷慨的加班费用和丰富的休假制度,使得各大公司苦不堪言,加之2006年税费优惠政策的宣告结束,终使波多黎各经济失去支撑,随着数量众多的企业搬迁,政府财政收入怎能仅用锐减来形容。
(波多黎各采用了与美国本土相同的最低薪酬标准,即每小时7.25美元,这与当地偏低的生产力水平和收入远远不相符。)
政府收入锐减,但仍需支付高昂的社会保障福利,自己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只能伸手外借。由此,波多黎各政府的债务负担如滚雪球般迅速发展壮大。
在美国政府眼里,波多黎各就是个财政“无底洞”。如果其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话,不仅意味着波多黎各720多亿美元的债务需要联邦政府负责,而且每年的财政补贴也必定是个天文数字。如此大放血,美国联邦政府确实得好好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