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云峰
第892期
刘树堂(1830—1903),字景韩,号仲良,生于云南永昌府保山县,监生。以军功保荐,历任署直隶清河道、署天津道、江苏分巡盐法江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署河东河道总督、浙江巡抚。因其祖上系清初由宣城游幕云南,光绪十九年(1893)6月,时任浙江布政使刘树堂上奏朝廷,申请将籍贯改回宣城,因此是晚清宣城少有的封疆大吏。刘树堂砥砺下僚多年,中年得以权篆地方,擅军务、精河务、通经济,在晚清政坛有实业兴国思想及抵制外侮的精神。其人才情颇高,诗画兼优,尤工书,有《师竹轩诗集》《滇南书画录》及摹本《双清堂石刻》等作品存世。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图为浙江兰亭刘树堂题写的“尽得风流”匾
一、生于仕宦之门,联姻亓官之后
刘树堂之父刘元绩(?—1876),字鉴水,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初授甘肃平罗知县,再转平凉碾北知县。咸丰元年,因承审雍沙番案不利,刘元绩与甘肃总督琦善等多位官员一同落职下狱。咸丰二年(1852)4月,经大学士、刑部与军机处查明刘元绩与知府桂昌等数位官员“承审仅只数日,并未随同定案”。不久,刘元绩被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咸丰十一年,刘元绩被任命为甘肃礼县知县。
同治元年(1862)冬,陕西回民叛乱,烧杀抢劫,挑起严重的回汉对立,史称“陕回窜甘”。当时回兵号称有十万之众,一时席卷陕甘数郡,声势蔚为浩大。为了应对西北各地蜂拥而起的回民叛乱,刘元绩在礼县县城主持修筑了醮台,以作警戒之用。同治二年(1863)2月,宁远回民头目张满喇入礼县东部盐官镇,并联络东西8堡回民叛乱。3月,张满喇等攻陷礼县铁集寨,刘元绩率民团与张满喇激战于长道镇,官兵惨败,刘元绩坐罪被免①。
同治三年春,刘元绩再度起复,补授为秦安知县。面对陕回的南下袭扰,刘元绩的职责除了守土,还要供亿朝廷西征军粮草,并协同多隆阿部下陕西提督雷正绾、甘肃提督陶茂林共同围剿回兵。8月,秦安被回兵所围,而此时雷、陶两军始由平凉进剿弓门镇、张家川,直到11月,两军前锋才抵达盐官镇回兵据点。而此时的刘元绩,已经在兵饷交绌的情况下组织军民在秦安撄城固守了70多天。
十万之众麋集秦安境内,大战一触即发,小城顿时人心惶惶。面对不利的局面,刘元绩亲访三帅,并约法三章:驻军凌虐乡民,请以军法从事;如糗粮不备,唯元绩是问。由于纪律严明,军民合力,回乱最终被彻底剿灭。同年12月,因为守土有功,解运粮饷得力,刘元绩晋升为同知衔并许带蓝翎②。刘元绩共三辅秦安,同治五年被议革职后不久即复职,任期一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夏因病致仕。
刘树堂之妻孔祥淑(1847—1886),字齐贤,山东曲阜孔氏74代孙孔蔼亭之女。6岁随兄弟师从袁石斋,7岁有过人之语,10岁随父到河南开归道任上。不久,孔蔼亭丁忧,回家居丧。服阙后,于咸丰十一年(1861)量移云南迤东道,当时孔祥淑只有15岁。
然而就在孔蔼亭举家南迁刚走到关中,得知了云南、四川边境的大关县爆发了蓝大顺农民起义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孔家再举家往南已经不合时宜。孔蔼亭最终决定自己单骑赴任,将家眷安排在其叔祖、陕西武功县令孔泾石衙内。
在武功县,聪明伶俐、知书达理的孔祥淑受到了曾叔祖泾石公的悉心教育,除了修己御众之道,孔祥淑尤其在诗文方面进益飞快。滇南局势稳定后,孔祥淑随即同家人入川黔游学,五年之间得江山之助而诗学大进。
同治九年3月(1870),刘树堂迎娶了大家闺秀孔祥淑,这一年孔24岁,刘40岁。此时的刘树堂,仍然只是直隶首府保定的一名候补官员,“家计窘甚”,但孔祥淑并不因此而抱怨。她认为做持家女人,开支用度应该该减的减该汰的汰,“做女人要脱女人气”,她甚至不惜典当自己的妆奁用来偿还借贷。
光绪十二年夏8月,孔祥淑去世,年仅40岁。刘树堂叹息她“明大义,顾大局”“天性纯厚,孜孜为善”③。刘树堂辑孔祥淑诗作八十余首,后来编成《韵香阁诗草》一部流传于世。
二、权篆直隶两道,廓清理教实质
保山位属云南迤西道,文化及科举相对落后。因科场不利,弱冠之后的刘树堂游学川、黔、湘、鄂各地,后辗转于京城,为权臣肃顺所识,为“肃门十四子”之一。辛酉政变,肃顺等人被西太后处死后,其门人纷纷转投他人。当时,太平天国战争还没有结束而捻军复起,刘树堂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曾国藩幕下。同治元年(1860)始,刘树堂在黄河以北(河阳)湘军军营中襄办军务,时间达三年之久,不久就因功被保荐为候补官员。正如他在诗中写道“就征参帷幄,刁斗靖京畿”“云我久从征,三岁志不移”。
同治八年(1869)7月,曾国藩在写给李鸿裔的书札中写道“刘树堂在候补各员中独觉书味盎然。三月中委办海运,顷间回省,呈出手记各务,事理亦尚通达,将来或可陶成令器”④。曾国藩以善于识人著称,但他评论下属一向惜墨如金,而对于刘树堂,却觉得他“书味盎然”,且老成练达,表现出有意栽培之心。
刘树堂书法
同治九年(1870)8月天津教案之后,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当时李鸿章在直隶大办洋务,刘树堂因才干出众被任命为直隶练饷局总办。光绪二年11月,有御史弹劾刘树堂丁忧之后仍留局差,并照常宴会,实属“钻营差事”“忘亲逗遛”“有玷官箴”。直隶总督李鸿章因此上奏朝廷:刘树堂原籍云南,因贼匪梗道,呈请在直(直隶)庐墓,不必扶柩南归。
光绪五年(1879)春,刘树堂首署直隶清河道,当时他的行馆设在西淀一带。此年夏天,洪水泛滥,燕南一带几成泽国。他在诗中叹道:“春到燕南十二桥,青青柳色画难描,哪知翠柏经霜后,也向长堤学折腰。”由于筹赈议堵成效甚微,他深感自己“愧无裨补”,面对灾民“更有哀鸿何处宿,横塘花里一灯明”的惨景,他深深自责,体现了为政者关心民生的情怀⑤。
光绪九年(1883)3月,刘树堂再署直隶天津道。这年年初,“在理教”在京城前门外公所举办摆斋等活动,御史李璲上奏请求朝廷查办。李鸿章接到军机处寄来的密谕,立即传唤署理天津道刘树堂等人来到署中,要求其不动声色,严切查访。
经查,天津一带很早就有在理教传播,“以戒人吸烟饮酒为事”,其主因是从海外输入的鸦片“足以致病戕生”。刘树堂报称,天津入教信徒多数“皆有身家恒业”,并非惯于斗殴滋事的无业流民。该教虽然“信之者众”,组织却很松散。更重要的是,在理教并无“妖言邪术、踪迹诡秘、诱惑愚民情事”,与朝廷明令查禁的“邪教”有区别,因此刘树堂认为:理教“实与白莲等教聚众为非者迥然不同”。李鸿章接到天津地方禀报后,即上奏“免其拿办”。李、刘之举,表明清廷默认了在理教的合法性,使得在理教一举成为盛行全国的大教派,并使得该教更加趋向于社会公益及社会救济,对维护晚清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树堂署直隶天津道后,妻子孔祥淑随夫同行。此年秋,洪水泛滥,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大水汇聚天津,而天津又无堤可防。在这种情况下,孔祥淑“出蓄以给”,购料护堤。这年冬天,饥民四起,天津粥厂人满为患,有人劝刘树堂“远而止之,择而收之”,但孔祥淑却向刘树堂建议“增场便果”,结果救活了无数贫苦的百姓。同年9月,刘树堂结束署任,这时朝廷所拨付的赈灾款剩余尚巨。按照晚清惯例,刘树堂可以将这笔巨款视为自己的报酬据为己有,但孔祥淑执意将所有余款留给后任,天津的孤儿寡母们因此多有得益。
光绪十年(1884)6月,内阁学士徐致祥上奏,保荐推举署天津道刘树堂才德卓异。当时,由于直隶清河道史克宽修河不善,玩视民瘼,被太常寺卿徐树铭弹劾,刘树堂得以再署直隶清河道⑥。
在第二次清河之任上,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兴修水利,政声颇著。清河之任结束后,刘树堂离开直隶,转任江苏分巡盐法江宁道。光绪十五年4月,江苏按察使陈钦铭因病去职,刘树堂如愿升任江苏按察使。光绪十六年2月,刘树堂再升福建布政使。
(作者系宣城市香兴食品公司销售经理,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