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因为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身份,面对村干部组织的公款旅游,不但没能及时制止,反而参与其中,违反了党的纪律,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近日,谈及自己因参与公款旅游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职一事,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武装部长李勇后悔不已。
对于事故频发路段,交警部门的做法是提前竖牌“提示”,或者改变路况,对于公款旅游成为“四风问题”频发路段,纪检监察部门也经常进行“提前提示”。即便如此,这两位纪委领导还是“超速”了,对于公款旅游,不但不知道“踩刹车”,反而加起了“油门”。对于这些不刹车的公款旅游的领导干部,就必须敢于较真碰硬,发现一起严查一起,让想打公款旅游者主意的领导干部心灵颤抖,“不敢公款旅游”、“不能公款旅游”。
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倡导精简朴实、勤俭节约之风,陆续出台了“八项规定”、“六个禁令”等一系列的细则,严控“三公支出”,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在中央的率先垂范下,地方上行下效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心存侥幸,把规矩和纪律抛诸脑后,我行我素。比如这两名纪委领导,公费旅游的车开的飞起,殊不知,中纪委的“挺纪在前”并不是一句空话,纪律是严的,执纪更是实的,无论是谁,只要违纪必然会受到纪律的惩处,
公款旅游为何刹不住车?事物存在即有理,理指的是理由,而并非道理,所以公款旅游的存在同样有其客观理由。一是组织参与公款旅行的党员干部党纪涣散、党性缺失,忘记自己的身份,没起到党员干部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现今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的出台,不仅清除了灰色收入,同时还将原来本该享受的正常福利减少,致使一些党性不强的干部顶风作案。
公款旅游其实就是借着公务之名行旅游之实,用公家之钱,为私人买单,对党对人民是欺诈和不忠诚,对党纪国法则是不尊重不敬畏,更何况此次对象为纪委领导,实属不应该。公款旅游是让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也是“四风”整治的重点。要彻底杜绝这种不良风气,不能仅寄望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更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严厉的惩治措施,从源头上做好预防。
遏制公款旅游,必须踩住刹车。让领导干部摆脱侥幸心理,让“超速”的公款旅游回归正轨,形成想做而不敢做、不能做、不愿做的机制和氛围,使广大领导干部内心有所忌惮,不敢越雷池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