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武烈河不仅水质得到极大提升,河两岸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通讯员 于胜利摄
▼治理后的滦河流域处处皆风景。(河北日报资料片)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近日,在潮河岸畔一片空旷的河滩上,滦平县虎什哈镇西营房村党支部书记李树民将玉米一把一把向空中抛撒,引来一群群稀有候鸟争相啄食。
“这几年,滦平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李树民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苍鹭、天鹅等一大批珍贵禽鸟迁徙落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承德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将水作为立市之源,坚持以精准治水、协同保水、依法护水、生态涵水、产业兴水“五水”共治为支撑,统筹减污增容,分区域、分断面、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流域污染治理。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全市19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保持100%。
精准治水
——水环境持续改善
原本高低不平的河滩平整了,昔日堆放在两岸的垃圾不见了……正在治理中的隆化县郭家屯镇东屯村滦河沿岸正在变得整洁,河水变得更加清澈。
这一喜人变化,得益于承德实施的八百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
滦河承担着为津唐供水的重要使命,但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河流泥沙含量大。为根治泥沙问题,承德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对滦河实施生态护岸、建设生态缓冲带、湿地建设、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逐步改善流域环境质量。
聚焦滦河、潮河和武烈河流域,针对总磷、高锰酸盐指数、COD、氨氮等流域特征污染物和不同季节、不同地段水体污染物浓度规律,承德科学分析内外因,通过排查溯源,全面建立流域污染源动态档案,确立了“水土流失、城镇污水、工矿企业、农业面源、河湖内源”五大治理重点,实行清单式、系统化、差异化治理。
聚焦重点强弱项,全力推进治本工程。抓住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和滦河上游水土流失两大顽疾,大力实施三年百项治污工程、八百里滦河水质保护工程。“十三五”以来,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3座,总处理能力达到每日58.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2%以上,350个村庄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2026个村庄生活污水实现有效管控。
聚焦不同污染特征,分区分时精细化管控。针对不同地段、时段水文特征,深入实施“一断面一策”和季节性差异化管控,将全市19个国省考核断面分为7类,逐一分析存在的问题,逐一明确管控措施,逐一确定责任单位,全部实施清单式管理,共确定具体举措33项。针对枯水期、凌汛期、汛期、平水期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聚焦饮水安全底线,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9处,成功划定双峰寺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围绕潮河和滦河周边、饮用水水源地、河道等重点敏感区域开展违规问题排查整治,县级以上水源保护区排查发现的49个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拆除取缔违法企业4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大对潘家口水库整治力度,推动完成潘家口水库环库区宽城、兴隆两县23个村网箱养鱼取缔,拆除网箱19363个,水库水质从Ⅴ类恢复到Ⅲ类。
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格落实河长制,实行河湖长、河湖警长和河湖管理员制度,创新实施地表水断面长责任制,设立国省考断面长37名、河湖长416名、河湖管理员1191名。组建了潮河、滦河水环境治理工作专班,开展常态化巡查问诊。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水务、水文等部门建立了会商机制和水质预警机制,与水务、公安、住建、农业农村等7部门建立了联动执法机制。
在实行全域禁限批水环境高污染行业产业的同时,还组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伍,公检法均成立了生态环保机构,建立了生态环境司法与执法联动机制。对滦河、潮河等重点流域46家重点企业、90段河道建立了网格化监管体系,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和执法检查,全流域建设了可视化监控体系,实现了全域1500条河流全覆盖。
协同保水
—— 一泓清水送京津
2020年9月1日,为加强水源保护,北京市密云区举办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签订座谈会。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以及我省承德市、张家口市共同签署保水合作协议,两市三区联手,在8个方面深化协同合作,组成“保水共同体”。
“合作协议的签订,开启了京冀两地协同合作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的新篇章。”回忆起协议签订那一刻的场景,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孙雷仍难掩激动。
水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流域性、系统性特征突出,唯有共治才能共享。承德市统筹上下游、域内外,全力下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实现“九龙治水”、事倍功半到协同保水、事半功倍的转变。
除了上述两市三区组成“保水共同体”外,承德还与内蒙古锡盟多伦县建立了水环境协调机制,实行错时放水、错峰放水,有效缓解汛期、凌汛期和上游水库放水对水质造成的持续影响。
为确保一泓清水送京津,承德不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2条382平方公里,完成退化草地治理768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8平方公里,治理河道总长294.5公里,建设水源工程695处、节水工程571处。
实施森林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工程,每年营造林70万亩以上,有林地面积已达到3521.8万亩,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9.45%,居华北地区首位;全市草原面积达到1199.6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6%,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良性发展,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
产业兴水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这个春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御道口村65岁的王金岭过得格外愉快:“我在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做保洁员,每年工作4个月便可收入近万元,加上民宿收入,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王金岭原本靠种地为生,全家一年收入不足万元。好日子的到来源于村外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
2014年,承德启动了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恢复自然湿地1300亩,打造人工湿地330亩,完成湿地保护绿化260亩,共流转租赁和保护湿地草场2430亩。”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崔淑军说,以水源地保护和湿地恢复为主线,在区域内开展围堰蓄水,以人工手段将水源留存在荒滩里。
小滦河水质的改善,不仅滋润了昔日的沙荒地,也让农户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王金岭除了在湿地公园做保洁员的收入外,草场流转还为他提供了固定收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他瞅准商机,办起了民宿。“有了湿地公园,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生财之道。”他感慨道。
好生态带来了好日子。作为“两山理论”的忠实践行者,承德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兴城,着力探寻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和“船”。
该市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供销社共同出资,成立“承德山水”品牌运营公司,已入驻企业166家,2020年向京津市场销售绿色优质农产品48.1亿元。注册成立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大力推进碳汇交易、发展高端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有机农产品、规范拓展苗木生产经营、承揽造林绿化工程,集团总资产达到19.5亿元,完成碳汇交易9.6万吨,交易额362万元。
推进GDP和GEP“两值”增值,承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绿色GDP核算工作,与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两区”建设研究承德工作站,通过开展深度合作,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记者 尉迟国利 通讯员 王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