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说到南北差异,要是往细了论的话,那感觉就跟出国差不多。
这还真没夸张。
不信的话,你可以算算一些欧洲小国家的“N国游”。
要是按数量来算的话,你可能“走遍了”五六个国家。
而且会感觉每一个国家都独具特色,拥有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
但是如果按面积来算的话,把他们全加起来,都不见得有河北省大…
广阔的疆域,决定了足不出国,也能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
所以对常年被学业束缚的高三毕业生来说,选择一个遥远的大学作为下一站,也算是件吸引力十足的事。
但是有些南方同学可能并不知道,上大学和旅游、出差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旅游,只是短暂的停留。
遇到的任何“不适”,也都可以当做一种全新的体验。
而读大学,则是长时间的生活。
你就是再“不适”,也得去习惯、去适应。
而且,就算你的适应能力极强,也可能逾越不了维度上的“鸿沟”…
作为广义概念上的北方人,我的大学生活是在一个不南不北的城市里度过的。
这看起来似乎可以南北兼容,但实际上,是跟谁都格格不入。
而南北学生之间的“碰撞”,也随处可见。
比如说洗澡。
在学校澡堂里,互相搓背的,是北方的同学。
而那些一脸尴尬、扭扭捏捏,甚至还穿着内衣洗澡的同学,则一定来自南方。
以至于刚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位广东的同学就怯生生地问我:
你们北方的学校都是这么洗澡的吗?
我安慰他道:学校条件有限,可能没法弄个大池子泡澡。
直到后来熟悉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他想问我的,是学校里有没有带独立的洗浴间的澡堂…
这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太难适应的事。
因为只要一个学期,大伙熟悉之后,互相之间也都视脸皮为无物了。
一起洗个澡什么的,压根算不上事。
南方的同学刚到北方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坎儿,其实是饮食。
水土不服这种个人体质的事,就不算在内了。
光是口味这一项,想适应的话就有点费劲。
对于南方的同学来说,口味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北方的白面馒头不带糖上,还可能在那些出人意料的辣、咸、酸上。
吃惯了清淡口味的南方同学,在刚来北方上大学的时候,最常干的一件事可能就是不停地喝水。
我们那个广东的同学,几乎是从早晨起来就开始喝水。
由于学校的开水有点漂白粉的味,所以他还经常泡点茶叶,遮遮味。
也不知道是羡慕,还是新鲜。
我们背地里总是感慨:人家南方人就是讲究,都住到这地方来了还得喝早茶。
而事实上,他只是因为吃得太“咸”了,渴的。
到了冬天,北方的暖气安排上了。
对于在老家时,取暖全靠抖的南方同学来说,这玩意实在是太“热”了。
暖气一开,室内气温26度,压根没有一点冬天的感觉。
当我湖南的同学抱怨暖气热得还不如冻着舒服时,我们给了他一句善意的提醒:
你把棉袄脱了就不热了…
其实我最纠结的,是下雪。
作为北方人,从小玩雪玩得都够够的了。
下雪带给我们的体验只有路脏、地滑、出行不便。
但是南方的同学,只要是看见盐粒子大的雪花,都能兴奋得嗷嗷乱叫。
哪里有雪,哪里就是最“方便”的路。
要是能看见下冰雹,那就算“过年”了。
所以每当下雪时,我们的反应都是:我K…下雪了…
而南方同学的反应则是:我K!下雪了!
你品,你细品。
当时宿舍的哥们找了个女朋友是南方人,这事都成了我们的笑柄了。
因为只要一下雪,他就准得被拉出去堆雪人。
说是浪漫。
浪不浪漫我是不知道,反正在我们眼里,这哥们下雪天不在屋里待着,也是够能浪的…
相比之下,南方同学在北方上学不太容易完全适应的,可能就是语言习惯了。
我拿女生举个例子。
比如同样是表达对对方话语的愤怒,豪爽的北方女生会用情感明确的语气让你“滚”!
但是南方的女生,却只会用不会拐弯的语气来一句:你乱讲。
这听上去,你压根就分辨不出来她们到底是生气,还是撒娇…
另一个难题,是问路。
南方的同学在学校里问路时,热情的北方同学,会连说带比划地给你罗列出一串“东南西北”。
听上去,位置指向清晰得就跟听他说完自己就已经到了地方似的。
但是方向感全靠“前后左右”的南方同学,却压根不知道你suò的是mà。
最让人头疼的,是在跟家人打电话的时候。
虽然你的家乡话别人根本听不懂,不需要考虑隐私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用“旁光”瞄一眼他们的话,就会发现这群人,正在对你的“鸟语”露出信息量极大的表情…
有些南方的同学在上大学前,认为北方人诙谐、幽默、容易相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存在于北方同学的身边时,那些诙谐和幽默的素材,基本都来自于你…
四年之后,他们可能会不再习惯于南方的精致生活,而是更喜欢简单、粗狂、豪放。
可能不再习惯于独自洗澡,而是总想找个人来给自己搓背。
或许,也不再习惯于小盅喝酒,只想拎着酒瓶对瓶吹。
那些曾经因为地域差异闹出的笑话,都会成为值得珍藏一生的趣事。
而那些年北方的生活,也可能会是你弥足珍贵的回忆。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诚言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