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牛年春节,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今年春节假期,大多出游人群缩小了出游半径,本地游、周边游、近郊游取代了异地长线游,成为牛年春节新的旅游消费趋势。
以往一到春节就唱“空城计”的城市地区,今年春节却热闹非凡,在飞猪平台上,本地游预订量同比涨幅超660%,携程平台上,本地预订门票的订单量比2019年春节增长超过300%,旅游消费市场正在逐渐恢复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旅游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那么如何才能在众多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呢?本文将从旅游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为旅游项目赋能。
建筑设计提升旅游价值
建筑作为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构成旅游风景的重要因素,作为游客的观赏对象和公共服务配套,好的建筑设计可以为旅游项目创造更高的价值。
旅游建筑是针对游客设计的,因而设计时要把握现代人希望在旅游中贴近自然、追求野趣、增长知识的心态进行策划,挖掘自然的奇特和文化的精华,并把它们融合于旅游建筑综合开发之中,使游客在旅途中收获精神与物质的满足。
旅游建筑是让人能够记住目的地的“密码”,是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标志,因此与常规建筑相比,旅游建筑更加强调建筑的观赏性、文化性、生态性、功能性和体验性。
1.建筑的观赏性
旅游建筑本身就是一道景观,需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因此,旅游建筑注重景观设计概念的植入,始终关注对景观的理解、协调与统一。
建筑和景观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只有优美典雅的外在景观环境,或者仅有新颖别致的建筑是不够的,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旅游建筑的风格、造型应该在保护地域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体现地域文化,做到建筑和景观环境的“意与境”的完美融合。
2.建筑的文化性
旅游景区吸引力的大小有绝大一部分取决于其独特性,而保证旅游景区具有竞争力以及持久发展的关键就是其文化的唯一性。
旅游建筑作为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体现出地方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当地可开发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灵活的运用,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属性,将地域文化转变为旅游者可以直接感知的形象。
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方式有:
(1)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分解,转化成新的形式,运用到旅游建筑设计中去;
(2)利用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打散再构,对文化符号进行提炼,保留最具有特征的部分进行重新构造;
(3)选择一个原始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原点,再根据创意置换新的符号,组合成新的文化符号。
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在建筑的外墙、屋顶、门窗、结构、材料、形式、色彩、装饰中,传达给游客以深厚的文化感受。
3.建筑的生态性
旅游建筑形式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因势而造,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装配式建筑由于具有绿色环保、建造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可随着市场变化、旅游淡旺季的更替而灵活调整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旅游景区的建设中。
4.建筑的功能性
游客对于景区服务更倾向于多元化且一体化,建筑功能需高度复合叠加,将游客的问询、购物、休憩等功能合理规划,以一体化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形式,为游客提供便捷满意的服务。
尤其是自然生态型景区,建设用地条件有限、土地指标有限,同时受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制约,用于服务游客的旅游公共设施空间非常有限,同时考虑到设施与环境协调关系,以保护自然景观为前提,建筑的体量和规模,高度都必须严格控制,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必须进行功能的叠加,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5.建筑的体验性
旅游建筑还应注重游客在建筑、景观、室内空间的独特体验,因此旅游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运用艺术和多学科的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游客之间的空间、视觉和体验互动关系。
生活的体验设计包含了合理安排休息空间、游览空间、私密空间以及空间大小和建筑路线等,也包含了在空间场景中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以及旅游或旅居过程中人们行为方式的特殊引导。
这些体验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在旅游中获得快乐、认知与启迪。旅游过程中需要感受到的、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那些美好,需要设计者用心体会与捕捉,才能创造出来。
结语
旅游建筑设计是将建筑景观设计与旅游体验无缝对接,将景区的建筑与景观融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在景区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上,更多的考虑人们的行为习惯,一切都本着方便游客的初心,以旅游视角创造经典建筑,以建筑创造极致的旅游体验。
作为装配式木结构建筑全球服务商,国林装配式建筑多年来深耕于文化旅游市场,致力于提供高水平的设计服务及落地建设,在建筑景观设计及落地建设环节,充分体现文旅融合元素,力争把每个项目、每个设施都做成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更多的文旅项目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