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诗社办得火 乡风文明气象新
邱岗((右一)主持农民诗社主题诗歌朗诵会。 图片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提供
□罗园 王露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油菜花盛开,游客踏春来。“雨水”后,走进位于都江堰市的柳街七里诗乡,沿着蜿蜒的木栈道行走在油菜花间,目之所及皆是篆刻了诗歌的长廊。造型独特的诗歌墙上或以“竹简”、或以牌匾、或以张贴画展示的诗词,皆出自柳风农民诗社的农民诗人之手。
“我们计划今年5月推出‘诗香七里’诗社合集。”柳风农民诗社社长邱岗告诉记者,连日来,社员们在一起“碰撞”,激发创作灵感,围绕建党百年和乡村振兴思考,以期创作更多反映乡村新风貌的作品。
锄头种粮笔种诗
说到邱岗,他有多重身份——农民诗人、柳风艺术团团长、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但被人提及最多的是柳风农民诗社社长,以及走在街头巷尾男女老幼的一声尊称“邱大爷”。
邱岗是土生土长的柳街人,高中学历,爱好文学和写作。1990年6月,他进入柳街乡文化站担任站长,从此扎根在这个工作岗位25年直至退休。
他说:“走诗歌这条路,我非常开心、快乐,踏踏实实、坦坦荡荡。”
柳风农民诗社的社员都是当地村民。他们中有开农用车的、有卖花木的,还有经营农家乐的、摆地摊的,以及回乡的退休教师……他们各自从事着不同的营生,又出于对诗歌的热爱聚在了一起。
他们中,罗廷全是诗社中的“老寿星”,这位老农一直致力于搜集、整理、改编流传了300多年的薅秧歌。
社员杨奇旭曾以农民工的身份辗转于各地的建筑工地,返乡后,加入诗社,创作激情高涨,写下了一首首讴歌乡村、讴歌生活、讴歌时代的优秀诗作。2017年,他的诗集《七里坝之恋》出版发行,在全国诗歌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年届八十学作诗,再同岁月争时光……”这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周正良写的。他参加诗社不到两年,写了几百首诗。
从2003年发起成立诗社至今,诗社成员从2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00余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涵盖了几代人。
“农民平时并不轻松,写作也辛苦,但双重的辛苦在诗社中变得轻松。”邱岗说,他们的诗歌题材大都来源于乡村生产、生活,“忙时各自勤耕种,闲来相聚共吟哦。锄头种粮笔种诗,柳街农民更风流。”就是当今柳街镇农民诗歌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潜移默化易风俗
作为农民诗人,乡土生活便是创作灵感的泉源。写作诗歌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树立了文化自信,也让天府文化、李冰文化以诗歌为载体,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传承。而诗歌带给村民的,远不止这些。
诗歌进入了陶家大院、泉水家园、鹤鸣社区、黄家大院等多个社区。柳街镇的几个公交站还有诗社的诗歌牌匾。“一个人写诗,两个人下棋,三个人斗地主,四个人打麻将。”现在,在村里感受最直观的是农村打麻将的人大大减少,读书写作的人反而明显多起来。
“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宴席从简,反对浪费……”在七里社区的农户墙上,《村规民约》十分醒目。而这也出自柳风诗社的农民诗人之手。他们将枯燥的条条款款,改写成通俗易懂的四字短句,让普通农民轻轻松松读懂并践行,用诗意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新农村的乡风。
站在诗歌牌下面的群众,总有议论:“这个人最会写诗了,写得好!写的都是我们老百姓的心头话。”广场上还有一些草书诗歌,老百姓虽然不全看得懂,但也很喜欢,他们喜欢这样“有文化”,喜欢在“诗歌之乡”的荣誉下,诗意地生活。
如今,以邱岗为首的诗社创办者正继续带动着镇域内近千农民学诗、写诗。他们也希望以诗的名义,诚邀天下墨客,到诗意柳街寄放乡愁。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