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喀什市馕文化产业园的生产加工车间,只见电气化馕坑排列整齐,打馕师傅们正在忙碌,雾气氤氲,夹杂着浓郁的烤馕香。
打馕师傅吾斯曼·麦麦提稳稳接住同伴抛过来的馕坯,蘸上洋葱末,探身馕坑,“啪”的一声,将馕饼轻巧地贴在馕坑壁上。
伴着滋滋的响声,吾斯曼再次探身,表面金黄、口感酥脆的馕饼便从馕坑里出来了,阵阵馕香味扑鼻而来。
“师傅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就像变魔术一样,最后掏出一个热乎馕递给游客,这画面太美了。”举起手机不停拍照的游客王先虎感叹道。
“我把刚拍的图片发到了朋友圈里,点赞、回复的朋友可多了。”边参观边不停地用手机在朋友圈发信息的深圳游客李思成兴奋地说,“我买了50个各种口味的馕,带回去让朋友品尝。”
“最近馕的需求量变多了,今天我们要打1000个馕。”吾斯曼乐呵呵地说,“馕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馕不愁卖。”
已打馕10年的吾斯曼,过去摆摊卖馕一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多元。去年6月进入喀什市馕文化产业园上班前,经过系统培训,吾斯曼的技术越发娴熟,现在月收入超过3500元。
过去那烟熏火燎、汗水湿透衣衫的打馕生活画上了句号。吾斯曼感慨不已:“以前打馕烧柴或烧煤,熏得我总是眼睛疼。新型馕坑就不一样了,环保、卫生,馕也更美味。”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从土馕坑到现代馕坑,从根据感觉掌握火候到精准控温,从普通面粉到打馕专用粉,从单一品种馕到花色繁多的营养馕,从家门口销售到走向内地,这些都让吾斯曼“想不到”。
“今年1月份,园区产馕120余万个,营业额达105万元。仅春节七天就产馕12万个。”喀什市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吕元红说,“生产加工区500多个环保型智能电气两用馕坑,满负荷生产,能带动2000多人就近就地就业。”
“我们小组一天能打1500余个馕。”脸上写满自信的吾斯曼,言语间传递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可以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随着“馕+旅游”模式的发展,喀什市已形成了以馕文化产业园为龙头,21个乡级馕生产合作社、94个村级馕加工屋为支点的馕产业发展格局,就业人员年均增收2.5万元。
“‘牵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馕产业,已成为喀什市又一旅游地标。”吕元红说,馕文化产业园正逐渐由一个单纯的生产基地,变成体验特色文化的新空间,吸引着各地游客来“打卡”。(喀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振强)
喀什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