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城隍庙,走走九曲桥,看看荷花池,吃吃小点心——太平年景里的世俗乐趣总是那么诱人。
(以前城隍庙庙前广场上的小吃摊,可以品尝到许多地方风味)
白相城隍庙,走走九曲桥,看看荷花池,吃吃小点心——太平年景里的世俗乐趣总是那么诱人。
穿行在城隍庙的大街小巷,谁都不会对林林总总的风味小吃无动于衷,何况中华老字号的店招扑面而来,摩肩接踵的游客大都手中拿着吃食,嘻嘻哈哈地全然顾不得馋佬吃相,阵阵清风裹携着缕缕腴香在巷道中穿来穿去,叫人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去寻访那夺魂气味的源头。
我一直将城隍庙看作是上海市民的精神原乡,它的烟火气就是上海人的呼吸。
城隍庙的小吃摊店是借着庙会的兴盛而慢慢发展成市的。
(城隍庙的糖粥,红白对镶)
据老上海回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城隍庙的小吃摊店以湖心亭为中心一圈圈散开,鼎盛时不下一百家。
都是一些小生意,大多为夫妻老婆店的规模,模或肩挑手提,沿途叫卖,或路边设摊,云集闹市,或进入茶楼酒肆串卖,见缝插针。
产品对路,待客真诚,生意就慢慢做大,最终借了城隍庙的风水宝地发展为旺铺。 南翔馒头店、宁波汤团店、桂花厅、湖滨美食楼、春风松月楼等等,都是经过百年风雨洗礼的老字号。
城隍庙的正门东侧有一家老桐椿,也是盘踞在老上海记忆深处的老字号,它由一个名叫杨桐椿的无锡人经营,以面筋百叶、菜肉馄饨等苏锡帮点心安身立命。
小时候老爸带我在城隍庙无锡饭店吃过汤团,这家店有八扇极气派的落地朱漆雕花格子大门,门槛足足有一尺高,是否由老桐椿演变而来,有待老前辈教我。
(小吃是一座城市的气息)
据说以前城隍庙卖面筋百叶的摊店有十几家,除了老桐椿,还有一家叫做“兰斋”——这名字起得好雅,赛过一家笺扇庄。这家店开在小世界后面,灶台上坐了一只分格的紫铜锅子,原料生熟分开,由一老太太掌勺。老太太穿一件素衣,浅灰或藕白,紧紧地盘一只髻,若在夏天,大襟罩衫的斜门襟上还会别一对白兰花。
老上海将两只百叶配两只面筋称为“双档”,一只百叶配一只面筋称为单档,也叫“鸳鸯”。兰斋的汤水用开洋、扁尖吊四五个小时而成,百叶与面筋也是自制的,馅心实足,味道正宗。旧时的小生意人,虽然赚你蝇头小利,做起来却一点也不马虎。
(馄饨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写照)
据一位老师傅说,城隍庙的面筋百叶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汤里加了一点点面碱,百叶由此更加软糯,吃口更佳,颜色也显得白。而面筋也是特制的,不像平时家中吃的面筋塞肉,筷子戳开一个洞然后塞进肉末,而是以湿面筋裹了肉馅下油锅炸至胀发的,不露口子,肉卤就不会失散,味道当然更胜一筹。
(面筋百叶,也叫鸳鸯)
我记得以前从城隍庙正门进入,可以看到大殿的右侧有一家豫新点心店,别看它店面貌不惊人,又挑出一大块不甚雅观的雨披,却是老吃食经常打卡的地方。 豫新供应的品种有豆腐花、鸡鸭血汤、酒酿圆子、菜肉大馄饨等,让我难忘的是桂花白糖莲心粥。
说起糖粥,上海人不免会心一笑。“笃笃笃,卖糖粥”的市声已经衍化为动听的歌谣,勾起人们对往事的无限怀想。
城隍庙的糖粥最早是由一个叫张志飞的小贩挑进来的,他先在家里煮好,盛在红漆的木桶内挑到庙前叫卖。糖粥是小吃中的起码货,却也有名堂经,有一种“红白镶”,是由桂花糖粥和赤豆糖粥对镶而成,盛在碗里格外可爱。
而豫新点心店的糖粥里加入了红枣和莲心,那是另一种红白对镶了,别有同工异曲之妙。
现在豫新点心店没有了,但老桐椿的招牌重新挂起来了,在九曲桥的南边,借了松云楼的铺子做生意。
我吃过他家的菜肉大馄饨,实实足足的馅心里加了猪油渣,一口咬开,香气扑鼻。皮子劲道十足,吃得出小麦的原香。弄堂人家的家常风味,就这样抚平了上海人的怀旧心绪。
那么 老桐椿能不能恢复糖粥这一风味小吃呢,我倒是很期待的呀!
(老桐椿的招牌又挂出来了)
相较老城厢各色人等蜂屯蚁聚, 上海的广东籍人士就比较集中,虹口是他们的大本营,他们在吃的方面是比较讲究的,饭菜如此,茶饮如此,平时磨牙嚼嘴的也如此。比如月饼,本是时令糕点,举头望明月时吃他一只,中秋节就算过去了。
(广东鸡仔饼)
但广东籍人士讲究牌子,杏花楼、新雅、利男居、冠生园等老字号是首选,品种上还有广式、苏式和潮式的分野。上海本地居民偏爱现做现烘的鲜肉月饼,排队的热情相当惊人。
南京东路上的利男居食品店,每到中秋节前后就成了一大亮点。
利男居是一家老字号,也是魔都传奇。
据说清王朝垮台前的1902年,有个名叫钟安樵的广东人,来到上海淘金,在南京东路开了一家利男居饼家 。
广东人素有饮早茶的习惯,饼家所产的茶食很受他们青睐。另一方面,广东旧俗,有钱人家嫁女时要定做大量的龙凤礼饼馈赠前来贺喜的亲友。为迎合人们多子多孙的期盼心理,这种饼多取名为“利男”。
那么利男居在上海繁华闹市落地后,由于店名吉利,出品道地,又可电话预定,送货上门,广东籍人家婚嫁所需的礼饼糕点,十有八九向利男居购买。
后来这一习俗也影响了上海土著,凡有儿孙辈婚嫁,便去利男居购买龙凤礼饼馈赠亲友,又能讨个口彩:吃了利饼,生个男孩。
(猪油花生真是好吃,现在血糖高了,不敢吃)
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房屋纠纷,利男居只得迁往虹口天潼路,后又迁往四川北路邢家桥。
1937 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在借着日军的淫威,居住在虹口的日本浪人经常在街上捣乱,中国人无不侧目。利男居老板为图清静,同时也由于店面租赁一事的纠结,就迁往公共租界的浙江路宁波路口继续营业。
利男居的经营十分灵活,根据岁时令节的变化,茶点也随之更迭,从麻球到春卷,从粽子到重阳糕,从鸡仔饼到猪油花生,从中秋月饼到叉烧大包,无所不有,无所不精。萨其玛尤为时人称美。
(广式叉烧酥)
萨其玛本是满族糕点,用冰糖、奶油、鸡蛋合白面揉成长仅寸余的条子,置于炉上烘烤或油炸而成,压成大片,再切成小方块,香甜松酥,奶味浓郁,老少咸宜,是一款相当高级的茶食。
西坡兄在新民晚报副刊上的美文称:萨其马之原产地,大抵不出从前抚顺、盛京一带,那里正是努尔哈赤的老巢。游牧民族擅长调制奶品,一枚可口的萨其马的主要特征,奶油味必须足,可以佐证。这也是萨其马被大多数人误为舶来品的原因之一。是故,与其说它是老北京的传统名点,不如说是满族人入主燕地后的附属品。
( 萨其玛)
北地的萨其玛又如何落户千里之外的岭南?美食的流变,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暂且不表。
有一点,广东厨师和点心师傅,眼界比一般地方的人宽阔,京城的小吃,有点洋味儿的,当然值得“拿来主义”,稍经加工,就成了茶点中的一品。总之,利男居的萨其玛,一经推出,口口相传。
利男居在上海广式茶食业中首屈一指,与同芳居、怡珍居、群芳居并称为广式茶点“四大居”。
利男居迁走后,给虹口的广东籍居民带来诸多不便。直到1950年,利男居的第三代传人途经四川北路时看到有门面房招租的广告,就盘下四川北路501号商铺,开了一家糕饼店铺。老顾客看到利男居的后人回来了,就鼓励他说:“利男居的后人来开店,晓得我们的口味,生意一定好。”
店主干脆就将店名唤作“一定好”。
做生意,顶顶要紧的就是顺民意。
(广东茶楼)
一定好保留了广式糕点重糖重油、皮酥馅足、奶味醇厚的特点外,还推出了一款价廉物美的小食——芝麻糊。
芝麻糊本是广东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的小食,这种担子一头是穿“棉衣”保温的紫铜锅子,另一头是洗得干干净净的碗具, 若有人远远地唤一声,他便原地立定,就地支起担子,往锅里舀取一碗,客人立着就可解馋点饥,这在虹口是一道市井味很浓的风景。
(芝麻糊)
芝麻糊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它也不容易,一个环节失误,芝麻糊就变得溏稀了。一定好的师傅不仅优选食材,连生产用具也洗得干干净净,从来不借他人之手,确保成品香、甜、稠、滑,四个特点一个不能少。
芝麻糊与桂花糖粥一样,在冬天里叫卖最具都市风情。朔风呼号、滴水成冰的愁苦日子,站在街头巷尾趁烫热喝一碗,立刻浑身带劲,脚下生风,道声谢谢,继续奔走于人间世的道路上。
(广式麻球)
曾经生活在四川路上的中老年居民,至今还念念不忘站在街角吃芝麻糊的情景呢。一定好食品店现在还有没有芝麻糊我不清楚,但是街头巷尾挑担叫卖芝麻糊的情景再也看不到啦。
沈嘉禄最新美食随笔集《手背上的一撮盐》问世了
《手背上的一撮盐》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
美味的形成、沉淀、漂移、裂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文明的过程,又对应了城市化和互联网时代的种种现象。
人们的社交空前开阔,目光可以投射得更加遥远,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反应同样敏感的是生活方式,比如通讯、购物、出行、支付,还有美食。
在这本书里,我又将视野拓展到中外文化交流这个题目上,当然也更深入地探讨了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流。
今天,上海正在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那么我们应该研究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是什么?上海人——包括新上海人——的价值取向、格调、品性、修养又应该是怎样的?
若需要签名本的话,10本起售,送货上门。
谢谢关注,敬请指教
沈嘉禄,《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1990年《萌芽》文学奖,1994年《广州文艺》奖,1996年《山花》奖,1991年、1996年《上海文学》文学奖。2004年出版《时尚老家具》和《寻找老家具》,展现经典老家具的不朽魅力,引领读者在古典与时尚之间穿梭往返,开启了西洋老家具的文化鉴赏之窗,成为那个时代喜欢西洋老家具人们的必读之书。他也爱好收藏,玩陶瓷与家具,但他更愿意被人当做一位美食家,以一名上海老饕自居。
沈嘉禄绘画作品
沈嘉禄绘画作品
特别鸣谢老有上海味道公微号支持
乐艺会免费延伸阅读
沈嘉禄:呆萌的河豚们不知道,不怕死的老饕此时正在酝酿一个阴谋
沈嘉禄:猪脚黄豆汤
沈嘉禄:《塑料钞,互联网时代的“天鹅绝唱”》
沈嘉禄:面拖红烧都是肉
沈嘉禄:在翁同龢瓶隐庐拜观方介堪印谱
沈嘉禄:兴福寺蕈油面
沈嘉禄:我与周作人一样重口味
沈嘉禄:搞笑版“三国宴”
沈嘉禄:家具是你沉默的朋友,要对它好一点
沈嘉禄:海派第一是唐云
沈嘉禄:刘海粟和夏振亚,老卵碰到老卵
沈嘉禄:沉埋在碗底的婴戏图
沈嘉禄专栏《谢之光:是真名士自风流》
沈嘉禄:美食是五味杂陈的乡愁
沈嘉禄:一只大闸蟹的艰难成长史
沈嘉禄:羊杂碎与伯尔顿的双重人格
沈嘉禄:老上海的茶馆
沈嘉禄专栏《八宝:舌尖上的八卦精神》
沈嘉禄:藏宝楼淘宝忆往
沈嘉禄:没爬过屋头顶,就不算上海小鬼头
沈嘉禄:“一目山人”戴敦邦的红楼缘
沈嘉禄:江南好,最忆苏帮菜
沈嘉禄:师母沈嘉华
沈嘉禄《里、弄、坊、村,上海弄堂的区别你知道吗》
沈嘉禄:初夏时节,应有咸菜大汤黄鱼
沈嘉禄:暖风吹来焐酒酿
沈嘉禄:鲁迅吃过草头圈子吗?
沈嘉禄:作为军粮的美食
沈嘉禄:一个上海小男孩的品牌意识
沈嘉禄:杀牛公司的猪头肉
沈嘉禄:月季:常开不败的和平之花
沈嘉禄:咸鱼白粥,人生有味
沈嘉禄:海派川菜的前身今世(上)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龚剑:毗沙门天王与辽武备
龚剑: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醉眼戏说四大名著》部分的特点是戏说、新意与浪漫主义,不从原著的叙述次序展开,而是力图从原有的叙述逻辑中,独立提炼出新的立意阐述,娓娓道来。提供自己独立的解释阐述。这种做法其实难度很大。但是非常有意思。 醉眼戏说系列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开胃菜与热身。之后我们另外会有正说系列,比如正说水浒系列。在正说系列中,主要依据原著的内容,进行钩沉探佚,在这里作个简单说明。
本专辑部分内容,全新解读四大名著,从弦外听音,从无中看有。戏说有时比真相更真实。解读传统文本,就是解读我们的生活。
有诗赞曰:
《水浒》读七遍,其意才浮现,人性多两难,生活不容易,好汉也是人,笑完别落泪。
目录选录
水浒传 招安的旅程 系列招安的旅程第一回:林冲在梁山排名中为什么处处屈居关胜之下招安的旅程第三回:你们连公明哥哥的笑话都不笑,真是气人太甚哪!招安的旅程第五回:梁山上最像关羽关圣人的,到底是谁?招安的旅程第七回:与梁山没关系的卢俊义到底为何突然上山而且坐第二把交椅?招安的旅程第八回:梁山排名末尾的两个贼到底隐含了什么秘密?招安的旅程第八回:梁山排名末尾的两个贼到底隐含了什么秘密?招安的旅程第十一回:一向管用的李逵发作模式为什么不好使了?招安的旅程十三回:是可忍孰不可忍——黑旋风因何大闹梁山军事学院?招安的旅程十五回:梁山为什么从来没有辞退过一个好汉?招安的旅程十七回:公明哥哥亲自指挥打仗,靠的竟然是生活逻辑招安的旅程十八回:易燃易爆的秦统制才是真正的镇三山招安的旅程十九回:晁天王嘿,这梁山泊便是你的?招安的旅程二十回:为什么说设计算计秦明归顺的人是宋公明?招安的旅程二十一回:如果上天再给小霸王一次机会,他会对刘家姐姐说些啥?招安的旅程二十二:安道全,两个婆婆都给你好伐?招安的旅程二十三:哪个好汉创造发明了动态迭代诨号?招安的旅程二十四回:镇三山:水浒中的一道数学应用题招安的旅程二十五:官军围剿清风山的时候,青州其他两个山寨是聋了还是哑了?招安的旅程二十六回:为什么鲁智深听说官军围剿清风山而开怀歌唱?
招安的旅程二十七回:恶之花与镜中花——武二郎的两段感情故事
招安的旅程二十八回:武二郎与头陀之间,只有一件直裰的距离
招安的旅程二十九回:鲁智深佛缘深厚,就算二龙山落草,办公室也在宝珠寺大殿招安的旅程三十回:二龙山横眉冷对不愿救援,桃花山自惭形秽不敢高攀招安的旅程三十一回:叔叔被囚,白虎山也没向好兄弟武松的二龙山求援招安的旅程三十二:我就不信你二龙山不下山抢东西,不信你二龙山不下山借粮招安的旅程三十三:现实世界卑微的渔民也许在江湖世界是伟丈夫招安的旅程三十四回:围剿的就是你晁盖宋江,江湖仁义大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