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遍地乐融融。一任火焰高百尺,龙腾人欢气势雄。”
成都以南,有一座古老而静谧的千年古镇唤作黄龙溪。当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时,黄龙溪古镇也迎来了“重头戏”的活动——火龙灯舞,也是当地人口中的“烧火龙”。
上身赤裸,腰下只穿一条短裤,头戴一顶草帽,由十人组成的舞龙队伍,一人舞动龙珠,其余九人舞动龙身。龙珠位于龙头前,带领整条龙身变幻出不同的姿态造型。“烧火龙”的最高潮,得数当火花燃起的那一刻,舞龙者在喷发的火花中丝毫不慌张,反而越舞越兴致高涨。霎时龙、灯、舞、火焰于一体,映出龙腾人欢的喜庆景象。
当夜幕降临时,色彩亮丽的长龙被上身赤裸的舞龙者在手中舞动出不同的造型,烟花焰火在黑夜中划出夺目的光亮,当地百姓也在迎接着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历新年到来。
“中国自古将龙视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祥瑞象征,因而常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丰收。”而每到农历新年来临之际,黄龙溪火龙灯舞第四代传承人,同时也是当地舞龙队带头人苏磊,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彩龙
龙腾人欢 千年古镇的“烧火龙”民俗
倘若在春节的夜晚,走进黄龙溪这座千年古镇,也许你能邂逅这样的一幕:在幽静古朴的古建筑群的环绕中, 一群舞者穿梭在耀人眼目的火花之中,伴着音乐声,律动的龙身随龙头起伏摆动作出相应飞舞姿态,场面壮观且绚丽。
火龙灯舞,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舞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了现在的模样。黄龙溪是著名的“火龙之乡”,早在2008年,黄龙溪的火龙灯舞,就被定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到农历新年之际,黄龙溪的“烧火龙”总能吸引四方来客,今年自然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苏磊所在舞龙队的表演也不仅限于黄龙溪古镇,而是遍布在成都的多个地区。
“从大年初一至初六,加上快到的元宵节,我们舞龙队一共在成都演出了22场。其中,双流演出4场,黄龙溪演出7场,东门大桥演出10场,温江演出1场。”细数下来,苏磊和他的舞龙队常常在一天内要奔波到不同地方,为当地的人们带来“烧火龙”演出。虽然辛苦,但对他们已是平常事。
黄龙溪古镇的历史源远流长,而“烧火龙”的习俗也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当火花照亮长夜的那一刻,代表祥瑞的龙身跳跃在烟火之中,寄托的是人们对于新年无尽的美好期望。此前有人描绘过“烧火龙”的表演场景,称“从上面往下看,能够看到龙在舞动,但中间是火,地面也是火,从天上到地下都是火,又伴着炮声不断”,且有时候表演一场就要烧掉一千多支烟花。“为了保障安全,现在已经从最初的流动式的演出方式,换成了固定点位演出。”苏磊说到。
游人如织 为看“烧火龙”把衣服挤坏
生于黄龙溪火龙灯舞世家,苏磊自幼时开始,记忆就与“烧火龙”牢牢联系在一起,自小便跟随父亲学习火龙灯舞表演,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记得小时候在写作业之余,我会经常看父亲亲手制作火龙灯舞表演使用的烟花,用竹材一点点搭建龙的骨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对黄龙溪火龙灯舞由一开始就好奇,变为了后来的热爱。”
“烧火龙”的高潮,自然要数火花燃起的那一刻,舞龙艺人穿梭在火树银花之中,丝毫不见慌乱反而舞得精神抖擞。苏磊介绍,这表演时用的焰火,也是大有文章。其是由秘密配方制成,特点是热量低,火焰艳丽,耀人眼目,喷射有力,却不伤及舞龙艺人的身体。而苏磊从事火龙专用焰花制造工作10余年,掌握铁水火花工艺流程,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龙灯舞焰火制作传承人。
“这些年,从最初学习舞龙,到现在成为舞龙队的带头人,我的收获不仅仅在表面的舞龙技术上,更体验到舞龙精神在传承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苏磊回忆到以前“烧火龙”的热闹场景,那时人山人海、游人如织。“两边的街道从街面到铺面,还有二楼阳台,都只看到龙和人流。不少居民为了来看‘烧火龙’,不少把衣服挤坏了、鞋跑掉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