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是书写在大地上的诗词:诗词,是浮现在脑海中的山水。古人寄情山水,创作了无数诗词佳作。穿越千年,行吟山水间,与古人神交,诗情从心底里油然而生,诗意在山水间回荡绵延。诗意山水,既是名山大川与千古佳句的相逢,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与此同时,这场文旅融合也孕育出了文化、经济、生态的新篇章。
诗意山水里有着文化传承的大文章,它既能复兴传统文化,也能彰显时代价值,更能激发文化自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少人因为苏轼来到杭州一睹西湖的芳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又有多少人因为杜甫而登峰望远,- -抒胸臆。中国古人笔下的风景,大多是融入了个人生活经历、理想抱负,他们写出了“物我合-”的境界。斯人已逝,名句流芳。千百年后,物我两空之时,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同样的体悟,这是古诗词的力量,也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然,华夏五千年文明,还有更多诸如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戏曲、岩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人们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创造性地传承和利用传统文化,让古代精粹流入寻常百姓家。共同的文化基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人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
诗意山水里有着产业升级的大文章,它既能丰富产品内涵,还能优化服务体验,更能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然而,当下旅游古镇同质化、名人故里争夺战、风俗典故浅薄化等乱象,暴露出了个别风景胜地、名村古镇中本应蕴含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核,实已到了濒危的境地。“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可见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山水人文、建筑服饰等理应成为独-无二的旅游资源。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不仅要让游客看到、听到这些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还要让游客走进去,随时随地沉浸在当地风土人情里,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浙江的“西湖十景”“宋城文化”“南孔圣地”等旅游品牌,无不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场景、故事、项目等,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全域旅游的典范。
诗意山水里有着绿色诉求的大文章,它既能调整生活方式,也能转变社会生产方式,更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人在在“悠然见南山”中,勾勒出了田园生活的模样:也有人在“小桥流水人家”里,萌生出了沉睡江南的念头。你看!古人的山水诗句寄托了现代人对精神.与心灵栖息地的追求与向往。诗意山水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管身在井隅,还是身处闹市,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份心中有诗意,眼底有绿意的愿望背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如今,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也正是这份期待,引导人们调整生活方式,养成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也正是这份期待,倒逼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古人的诗意哲思散落在千山万水间,俯拾皆是。浙江自古丽逸江可、 山灵水秀,古越之地、人文荟萃。诗路文化带的建设真可谓得天独厚、机遇难得,文旅融合的过程也称得上前景可期、大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