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带着首档综艺《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走进了都江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每天至少三万步的行程,令黄觉、马伯骞等其他成员有些吃不消,“我给大家送布鞋穿,走路很方便,但他们都不穿。”单霁翔精神饱满地说,自己今年66岁,根据一个网友总结的“新版年龄段”来说,他刚好处于中年,“所以,年轻就要多干一些事,多走一些路。”
在22日的都江堰拍摄现场,单霁翔和现场游客一起完成了“守望行动”,随后前往网红书店钟书阁开启了一场关于都江堰的文化讲座,现场观众听得认真,也抓住难得的机会向单霁翔提问。
单霁翔在钟书阁的讲座现场
一整天下来,在回程的车上,单霁翔才有时间和红星新闻记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让我感动的事,并让我更加坚定地做文物保护工作。”他说,只有当人们对文物和文化遗产有知情权、监督权的时候,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将其文化传递下去,“这才是文化遗产能够可靠、持久地得到保护的前提。否则文物只能被锁在库房里,谁也不知道。”
从事过建筑、城市规划、博物馆工作
这些经历彼此间都有联系
这是单霁翔第一次因为录制节目来到都江堰,能够多跟游客当地居民、文物保护工作者等交流,对他而言是一件幸事。单霁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传播世界遗产最好的方式,便是将文化遗产知识深入普及到各个年龄阶段,不能总是像过去通过开会的方式来讲解,毕竟会议上的人几乎都是文物系统的自己人,有点自说自话的意思。
绝大多数人了解到单霁翔就是因为故宫,并把他的名字和文物挂了钩,但其实单霁翔当年在清华大学的专业是城市规划。“我曾是建筑师,从事城市规划,也做了2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博物馆的工作。从事这几种不同工作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每个工作之间都互相有联系。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城市建设中也需要考虑如何把一个博物馆设计得符合人们的参观需求。”他说。
单霁翔一直都主张,让文化遗产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遗产对现实生活起到的积极作用,才会让更多人关注、热爱文化遗产,从而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序列中。”在相关推广方面,单霁翔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也出版了不少书。但他还想用更通俗的语言,以“老单”的身份和公众交流,在通俗的言语中把大道理聊出来,“这样可能比直接宣教的方式,更能达到效果。”
举办小活动请大家给李冰写信
当晚就收到26封,写得非常感人
在22日下午的文化讲座中,单霁翔还特别回顾了2008年“5·12”地震时,都江堰的震后情况以及修复工作。他用一张张震中和震前对比图,给大家讲述文物修复的意义。“如果不及时从废墟中及时地、仔细地把它们一块块拼接起来,后人就看不到这些文物了。所以我想通过这些实例告诉大家,一旦文化遇到安全问题,该如何解决。同时,文物不是说我死看硬守,就算尽职尽责,而是要保护好、修复好、展示好,它们才更能健康地生活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在单霁翔的心目中,所有存世至今的文物或古建筑都自有其生命力,但大多已失去当年的功能,比如为了战略防御而修筑的长城。因此他对于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其最初的重要水利功能这一点,一直十分感慨,对这个“活态”的世界遗产赞不绝口。“李冰当年的创举,让成都平原的人们受益了两千多年,在世界上,能够这么健康地保留至今的世界遗产,只有都江堰。”单霁翔说。
在都江堰录制节目的这些天,单霁翔还遇到了令自己特别感动的事情,“21日,我们有个小活动,请现场观众给李冰写信,没想到,晚上就收到了26封信,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写来的,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写得非常感人。有人写了两页纸,密密麻麻的。他们由衷感恩都江堰对如今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益处,这种真情实意令我感动。”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摄影报道
编辑 乔雪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