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肉叔电影(dusheyingdan)
鞠婧祎有个外号,叫四千年一遇的美少女。
那是日本媒体给起的。
奇怪了,为什么是四千年一遇?
咱们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怎么到这就少了一千年?
不止日本,国际上曾普遍认为,中华文明只有三千五百多年。
皆因彼时只能追溯到出现甲骨文、青铜器的殷商时期。
直到2006年,一处距今五千年,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良渚两地的 良渚古城遗址被发掘。
古城文明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华五千年文明, 终于“实锤”了。
为什么良渚古城遗址能够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铁证?
它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
最近一档节目,给出了答案——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
节目说的不仅仅是良渚古城遗址。
这是中国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带观众走进国内现有的多处世界文化遗产。
比如,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苏州古典园林、青城山-都江堰等等。
是外出旅游的绝佳打卡地,更是中华的历史圣地。
走进它们,也是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
正如节目的口号:
“走,我们识遗去。”
由明星组团上路,给大家直播沿途见闻。
和观众一起走进世遗的,是“布鞋男团” 单霁翔、 黄觉、马伯骞、阎鹤祥,还有飞行嘉宾韩雪。
而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带团的“导游”——
单霁翔。
机会难得,绝对比你听过的任何旅游解说都靠谱。
作为一枚小粉丝,肉叔憋不住先夸一波老单。
众所周知,他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自称故宫“看门人”,人称“网红院长”,段子讲得贼好。
有一次演讲,他解释故宫为啥禁烟一直都不成功:
文明长期禁烟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分管戒烟的院长本人是抽烟的。
我就换了一个不抽烟的院长来分管,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好转。
500年没禁过烟的紫禁城,从此禁烟成功。
这个云淡风轻的段子,背后其实饱含老单保护古建筑的良苦用心。
由他带领开发的故宫文创产品,也出了好大一把风头。
有“朕知道了”胶带,“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甚至还有各式爆款美妆产品。
故宫文创2017年的收入高达15亿。
这是老单“让文物活起来,让古文物走进普罗大众”主张的最好体现。
为此,他一上任就走遍了故宫9千多间房屋,让封存在仓库的文物重见天日,和观众见面。
在他的努力下,我们才得以窥见故宫 更多的真容。
老单不断开 放展出面积,从2012年的30%到2018年的80%,整整多了半个故宫。
他成功让故宫成了全国最大的网红景点,唤醒了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而且还参与录制《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不再高冷。
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厚重的文化。
这是单霁翔一直在做的事。
他是申遗亲历者,通过节目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被更多人认识。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就是单霁翔又一次打造的文化综艺类节目。
每一期介绍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用有趣的方式和中华文化亲密接触,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节目第一站,就选择了五千年前诞生在中华大地的良渚古城遗址。
别以为这种历史 文化节目,就一定很严肃沉闷。
不不不,这档节目可好玩了。
有文化内涵没错。
但绝不是干巴巴的纯输出,而是有料又有梗。
就拿一开始,单霁翔给嘉宾出的谜题来说吧。
他给每人一个礼物,里面藏着他们要去哪里的线索。
给黄觉的是老虎玩偶;给马伯骞的是 一包鸡爪;给韩雪的是古人盛水用的陶罐,叫缶。
发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猜猜
几个人开始解密,老虎+王,陶罐=缶。
马伯骞嘴上一念叨,鸡爪,王,缶……脱口而出:
王府井(王缶几)。
嗯……这普通话,口音有点重。
还是学霸韩雪聪明,先在地图上看看有哪些地名比较接近。
这才让他们找到瑶山遗址。
老单就在那里等着他们呢。
一见面,老单就给他们每人一份礼物——
一双布鞋。
老单穿了三十几年布鞋,也正是穿着布鞋走遍了故宫每一个角落。
现在,他不仅一个人穿,还想把穿布鞋带成潮流。
于是嘉宾们获称:“布鞋男团”。
团魂炸裂,甚至还有标志性动作……竖脚拇指😂
嗯,可以出道了
怪不得老单能成为网红院长,66了还紧跟潮流,这心态真够年轻的。
而他不服老的样子,确实有点可爱。
游览古城遗址时,他们遇到一伙绿化工人。
老单问人家生肖,对方说属羊,他是属马的。
人家说:
属马六十七。
实际上老单是66岁,他马上纠正:
哦,我六十七,虚岁您说的是。
在后采时,老单又在说年龄的事:
我年龄六十六岁,但是我测了我心理年龄很低。
我是前几年测的是二十八岁,现在又过了几年,我可能再测就二十五左右了。
行吧,您可爱,您说啥都对~
这节目还有更好玩——
知识检测关节。
“布鞋男团”走完石坞、老虎岭水坝遗址后,终于到了饭点。
没想到在饭桌上,嘉宾们被难住了。
走了一天大家都饿了,正忙着干饭呢。
一位考古老师问了个问题:
大家可以猜一下,构成良渚人食谱的有哪些食物。
马伯骞和黄觉就像两个上课听见要点名回答问题的学渣,秉持着绝对不能和老师对视的原则,埋头干饭。
等老单和韩雪都说了部分答案以后,两人还以为逃过一劫,马伯骞终于敢抬起头。
没想到,这一抬头就糟了。
另一位考古学家立刻逮住他:
小马,我问你一下,你觉得这个桌上,有什么东西,良渚的时候肯定没吃过?
哈哈哈哈还是逃不过啊。
还好这问题不算太难,马伯骞想了一会儿,玉米应该还没有。
嘿,答对了。
而对老单和韩雪来说,当然也没难度。
老单说,良渚人肯定没吃过辣椒。
韩雪又补充,辣椒应该是16世纪才传入中国。
埋头干饭的黄觉立刻伸出大拇指给一个赞,做好了一个学渣的本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节目的重点就是“走”。
走进文化遗产中,让我们亲身感受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的魅力。
同时,那些文化知识也随着走过的路程,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良渚古城遗址,包含良渚古城和围绕古城的水利系统。
从那时候起,中国人就是“基建狂魔”。
良渚人建都城之前,先建了外围的水利系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议良渚水利改写了世界水利史的工程。
同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明,有工程量那么大的水利工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跟都城一起建造的水利工程。
到底有多大呢?
良渚水利工程共由十一跳堤坝组成,仅外围堤坝的总土方量就达到了二百八十八万方。
什么概念?
相当于三峡大坝五分之一的工程量。
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不仅能灌溉庄稼,也能搞运输,而那些建城所需的巨大木料,也是通过水利系统的高低坝运输到目的地。
完成这么复杂的大工程,太不容易了。
那可是五千年前啊。
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认定一个地区进入文明时代最便捷的就是文字。
产生了文字,说明这个社会已经足够复杂,文化已经成熟。
但,良渚文明是没有成熟文字的。
通过这些古城和庞大复杂的水利系统,证明了良渚已经进入了国家社会,形成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实证。
考古是往回看,是一个不断推翻再重建的过程。
探究我们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每一次考古新发现就是文明的根系伸向历史更深处。
而我们则通过这延伸的根系,一次次触达我们最初的来路。
就像安阳殷墟的发现。
尽管我们的史书早就记载了,夏商周上古三朝的历史。
但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夏和商文明的存在,国际上对此一直存疑。
直到一片被当作药材的甲骨上面的文字被发现。
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本来只是把这些甲骨当作药材“龙骨”,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古文物。
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治病时,发现了甲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被发现。
后来,又在安阳出土了一万多片刻有文字的甲骨、青铜器。
而甲骨文也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结结实实地树立在世人面前。
但,考古的意义不是说非要向别人证明我们悠久的历史。
而是给我们自己一个路标。
上面标示的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一代一代传承,早已融于我们血液。
良渚古城遗址内的空间形制上,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展现出一种向心式的三重城结构,和中轴线制度。
这种按照社会等级建设,显示权力中心象征的营城手法,开启了中国早期城市文明所独创的规划时代,对后世的城市规划有深远影响。
从隋唐时的长安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的北京城。
而良渚水利系统庞大的工程量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良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也被我们继承。
《万里走单骑》不仅让观众认识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把文化遗址发掘背后的故事说出来。
替古人,向现代人发声。
替中国,向全世界发声。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背后是四代考古人呕心沥血保护文明的故事。
1936年,施昕更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
1936年-1937年,施昕更主持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由此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他本想继续挖掘,而彼时抗日战争爆发,只能中断发掘工作。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又写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由于杭州沦陷,书被迫中断印刷出版。
施昕更携带文稿,辗转多地,历经艰辛才得以出版。
书在上海付印时,施昕更迫于生计,到瑞安县工作,不久,投笔从戎,任县抗日自卫队秘书。
1939年因病去世,他再也没能继续自己的考古发掘。
但,他留下的书指引着后来的考古工作者,让良渚文明重现于世。
一代又一代考古人不断挖掘,第二代良渚考古人发掘了反山遗址和瑶山遗址,发现高等级的贵族墓地、祭坛和玉器;
第三代发掘了先后发现了良渚古城遗址和大型水利工程。
如今,接力棒传到了第四代考古人手上。
他们保护、发掘遗址,揭开古文明神秘的面纱,也为我们的文化传承留下一盏灯。
为什么要走进古文化遗址。
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
只有走进古文化遗址,才能真切地感受中华古文明的魅力。
和单霁翔开放故宫,搞文创产品一个道理。
让古文化走到老百姓中间,融入人们的生活。
我们要保护遗址。
什么样的保护才是最有效的保护?
让这些遗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文明有可能被掩埋在黄土下,文物也许会被偷走。
但,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会继续走下去。
当文化遗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它们才能永远焕发生机。
我们的文明也会生生不息,永远传承。
编辑:熊猫
中国历史文化,靠每一个中国人传承↓↓↓
免责声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