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深巷,曲径通幽,石板、栏杆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金鱼图案,错落的几处古民居通透开阔,沿巷开设的文创店、饮品店也不觉突兀……行走在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的金鱼巷里,踩着石板路,体验“老泉州”的生活日常,成为很多来泉州的游客难忘的记忆。
眼下,在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中,像金鱼巷一样得到“修缮保护 活化利用”的古街巷不胜枚举。泉州,正以“古城新生”的姿态再度登上世界舞台。
多元业态,激发参与活力
全长271米的袖珍小巷,如今却镌刻着泉州古城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清朝进士故居直观展示着闽南红砖古厝的流光溢彩,人民电影院旧址让人想起难忘的流金岁月……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状态,是金鱼巷改造工程启动时的核心要义。
作为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是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实践的一个缩影。据介绍,金鱼巷以“三留一活化”的基本原则组织实施了微改造工程,即留人、留形、留乡愁,文化和业态保持活化。泉州古城保护协调发展办公室项目建设组副组长林峰毅说,古城办以收储租赁、以修代租等方式整合私有房产资源,得以在金鱼巷中植入新业态:咖啡文化学院及培训基地、咖啡馆孵化基地,引领咖啡业态向中高端发展,培训更多咖啡人才温润古城。
而像这样活态保留完善、历史文脉清晰的古城保护区,在泉州约有6.41平方公里。
不远处,作为泉州古城保护区的核心区的中山路,骑楼历经百年风雨,原汁原味保留下当年的闽南风、南洋风建筑风格,清晰记录了时代风貌。一直以“慢生活”“原生态”为文化深度游标签的泉州古城,正在通过引入多元的业态,保护并延续着古城可贵的烟火气。
固态保护,侨乡风情再现
57幢闽南官式大厝,12幢南洋风味番仔楼,11幢罗马式、哥特式洋楼……漫步泉州晋江梧林,时光穿越其中。这座600多年的古村落,如同一个村落式的百年建筑博物馆,因清末以来发展的、以南洋为主的华侨集群,这里现存闽南华侨建筑群工艺精湛,有明清古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南洋番仔楼等136幢,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7年,晋江市启动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规划用地1900亩,投资初步概算10亿元,需征收240幢房屋,涉及400户、海内外1.6万多人。
“这里都是我们的祖宅,政府整体的规划改造不是‘把根拔掉’,而是让我们祖辈的文化和精神更好地‘生根’。”原住民蔡马追说。
为打消原住民的疑虑,聚焦项目涉迁群众关注的安置住房、公益教育等问题,政府部门经多次与华侨乡贤、社区居民协商讨论,另行征收项目周边地块,配套建设400套闽南侨乡风格的安置房和优质市级公办实验幼儿园,保留了家门口的“生活圈”。
“好女还须佳婿配”,北京青普旅游文化便是梧林项目经过多方比选觅得的“佳婿”。“梧林青普团队围绕‘体验’核心,意将梧林打造成一个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的活态体验中心,从形、声、闻、味、触五感,构建‘活态闽南’慢生活场景。”晋江市梧林青普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静介绍。
在梧林,可以在1930年的老洋楼里呷一口南洋下午茶;在侨批馆中感受“情系家园、心怀桑梓”的家国情怀时,周围原住民烹煮姜母鸭的香气扑鼻而来;百米开外的百亩紫色花海旁,富有侨乡特色、原汁原味的文创集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一个“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正在成形。
文化助力,古城活韵生香
1月20日,位于泉州石狮的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这个古韵与现代相交织的艺术殿堂,由故宫博物院与世茂集团合作,探索国有博物馆支持民营博物馆健康发展的机制,并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在互动中体验陆上丝路之美。
在泉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闪耀刺桐古城。连续举办了四届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多项活动在古城开展,非遗演出的魅力令全世界惊叹。海艺节期间,古朴典雅的梨园古典剧院里上演了精彩的梨园戏,国际南音大会唱吸引大批粉丝前来观看,精彩的国际木偶展演让人领略东西方木偶艺术碰撞的火花……
3年之内,两场全国级春晚节目在泉州府文庙录制,这让府文庙管委会主任何振良激动不已:“泉州府文庙承载着灿烂的文明,挖掘阐释文物资源优势,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府文庙与泉州教育、文化等单位合作,开设国学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外国学大师前来开讲;每年举办祭孔典礼,让泉州中小学生参与进来,提升传统文化对泉州教育的影响力。这座千年文庙,再度焕发新活力。
如今,泉州这座“古早味”的古城,正散发时尚和艺术的现代气息,吸引八方来客前来品味古城。“古城保护一般有3种模式:1.0版是拆了重建;2.0版是留下房子、迁走原来的居民;3.0版是‘活态保护’,要做到‘留人、留形、留神韵,见人、见物、见生活’。”福建泉州市委书记康涛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