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藏察隅县察隅河谷中的嘎腰村海拔约2000米,远处的雪山、水稻梯田,近处的房舍、芭蕉以及全村300多位充满地域风情的僜人,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如同一处“世外桃源”。
图为航拍京都村。记者 何蓬磊 摄
57岁的苦梅夏神态自若,身着僜人服饰、腰间别着装饰的长刀,不时点上一支香烟,向记者介绍村里及自家情况。“过去僜人真穷,没想到才几十年时间,我们能从原始部落状态跨入现代。”他感慨道。
嘎腰村年长的老人回忆,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前,僜人零散分布在周边的察隅河谷、独来河谷及隔都河谷。1950年8月,察隅、墨脱一带发生中国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8.6级地震,房屋悉数被毁,多数僜人重新聚集定居在察隅地区的上察隅、下察隅两地。
图为嘎腰村僜人苦梅夏自家的两层楼房。记者 何蓬磊 摄
虽然地处中国最偏远的西南边陲,记者走访发现,如今,嘎腰村以及周边的布巴村、京都村等所有村落,均实现了通水泥路或柏油路,自来水、大网电以及4G信号全覆盖。
目前,嘎腰村的村民们忙着准备年货,迎接春节。“我们的年俗和内地接近,在外工作、打工的僜人也要在春节时回到家里团聚。”苦梅夏介绍,自家的两层楼房于2018年花费3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修建,政府补贴了12万元。
“摆脱贫困后的僜人非常重视教育,村里现在有在读学生80人,其中大学生有20位。”他说,这在以前不敢想象。
图为僜人苦梅夏与女儿在家中自拍。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苦梅夏儿孙满堂,有5位儿女、7个孙辈。值得一提的是,三位女婿中,既有僜人,也有汉族和藏族。苦梅夏的二女儿肖丽央介绍,她的丈夫是一位林芝朗县的藏族,二人在工作中相识,随后相爱走到了一起。
嘎腰村峡谷对面的京都村也是一个僜人聚居村,规模稍小,有110余人。京都村委会主任阿胖介绍,察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以前虽然不饿肚子,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较差,“在京都村不时可以看到醉酒、躺在路边的村民”。
图为京都村村民在柑橘园中采摘柑橘。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2016年是中国脱贫攻坚首战之年,“上级部门和驻村干部开始大力帮助我们,让村里的共产党员和干部带头戒酒、改陋习。”阿胖说,当时他们示范性地在村里进行养鸡、养猪等工作,拓宽收入渠道。
此后,村民们主动加入学习种植猕猴桃、柑橘等技术行列,并开始发展庭院经济,运营装载机、货车等。
图为京都村委会主任阿胖正在展示该村种植的猕猴桃。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记者在京都村看到,数百亩猕猴桃和柑橘园将村子环绕。阿胖认为,京都村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帮忙、党员带头、村民努力”。
年轻一代走出过大山的僜人也正为察隅带来改变,京都村党支部书记廖泽路计划利用察隅地区的气候及景观优势、民族特色等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