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固有的习俗。然而,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今年各地纷纷倡导“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当浓浓年味遇上"就地过年",许多游子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选择就地过年,尽己所能,守望相助,提升疫情防控质效。他们把乡情、亲情、友情,把所思所愿,融在了工作地,融在了现代化的通讯方式里,他们用更合适的行为度过这特殊的节日,并创造新的价值。
年除夕,这个特别容易“想家”的日子,记者走进企业、商超、景区,走上街头,与这些在滨州工作的“外地人”进行了交流。
银座张舰:越在最忙、最关键的时候,要体现国企担当
张舰,是滨州银座区域总经理。家在济南的他,已经陆续在济南之外的8个城市的银座驻外工作了13个年头,去年5月派往滨州工作。春节之际,他与许多人一样,选择在滨州过年。
除夕一大早,张舰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查看防疫情况、商品储备、各类安全、服务情况等,督促部署各个方面工作,处理消费高峰期的各种调配。“这正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多年来不在家里过年,自己习惯,家人也理解。加上今年的特殊要求,不回去过年,更认可、更踏实”,张舰说道,家里祖父辈都是军人,对自己有要求也有影响,对自己不在家过年非常支持和理解,正因为这样,他说“作为窗口单位,不仅自己做好,让片区员工也能更好地认识和做好这些事儿,越在最忙、最关键的时候,体现国企担当”。
河北人王喆:想父母了,就视频!
国网滨州供电公司里则供电所所长王喆,家是河北邢台,按照节前计划,王喆会早早地带着怀孕的妻子回老家过年。可今年政府提议“非必要不返乡”,王喆和妻子响应号召,选择就地过年。
除夕这天,王喆和值班的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巡查着每一处村庄的变压器,保障区域内村民的正常用电。“今年河北老家的疫情防控更严,挺牵挂父母的,不回去过年,就跟父母经常视频,随时问候,也就放心了。”王喆向记者说道。
“岗位过年”创效益
“今年厂内效益好,订单比较多;国家也提倡就地过年,咱就舍小家为大家。”渤海活塞有限公司铸造厂的浇注工孙宜强说道。
孙宜强的老家在东营市垦利县,年三十儿,正在车间岗位生产的他告诉记者,厂里提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开足马力保质保量的完成客户订单,积极响应主机客户要求确保春节期间的准时交付。“不回家、在岗位,与社会、与企业、与自己都好,今年这样过年,更有意义。”
同样,来自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的张超也选择了岗位过年。张超平时在渤海活塞有限公司从事盐芯烧结工作,新的要求让他加入了“岗位过年”的队伍。“往年都回家,就今年没回家,一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二是今年公司效益好,任务紧迫,完成公司任务,‘就地过年’与‘创效益’两不误”。据悉,在除夕当天,渤海活塞有限公司有400多名员工选择岗位过年。其中外来职工大约占三分之一的比例。
台州徐斌:一家几口“云”团聚,只要健康就好!
来自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徐斌是银座服装货区的经营者,以前经常跟着父母回老家过年,但今年由于疫情和“就地过年”的号召,和妻子选择在滨州过年。据徐斌介绍,父辈从80年代开始就到了滨州,一直经营着生意,所以自己从小在滨州长大,也算是“滨州人”。“在这工作了这么久,这里早就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惦记在老家的爷爷奶奶时,就随时微信视频聊天。只是今年各地都提出就地过年倡议后,我们家分了好几个地方过年”,徐斌介绍,徐斌的爷爷奶奶在浙江台州老家,姐姐和姐夫在深圳“就地过年”,小外甥(姐姐的孩子)则留在滨州跟随姥姥姥爷过年,都是由于疫情防控,一家几口只能“云”团聚。“不管什么形式,只要家人都健康就好。”徐斌笑着向记者说道。
代驾陈女士:“就地过年”还可以节日接单
除夕夜晚,代驾陈女士照常在饭店门口等待订单。陈女士和丈夫都是济南人,她干代驾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代驾这个行业带给他收益的同时,也给她不少惊喜。
谈到代驾的感受时,陈女士表示,代驾对她来说整体感觉很辛苦,更是一种锻炼。“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代6、7次,最晚的一次夜里12点才回去,最远的跑到了滨北和小营,跑了将近30公里;有时候雨雪天气,自己加点保暖设备也照样出来”,年除夕,代驾出来的少,晚上八点半左右她上岗的时候,分布图显示只有4人。
她告诉记者,不回去过年,自己和丈夫都很理解。来滨州十年了,她感觉滨州这个城市很适合他们夫妻俩,城市洁净有序,人的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人和人之间相互谦让尊重,就拿我们同行来说都是互帮互助、互相避让。
环卫工老袁:防疫有要求,咱就不添乱!
今年66岁的环卫工袁建学,是枣庄市滕州人。除夕当天,他像往常一样打扫着自己的区域。据袁建学介绍,他已经在滨州干环卫工作10余年了,习惯了滨州的生活和工作,今年,也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不回老家过年。“在这里一切都习惯了。防疫有要求不提倡回去,咱就不添乱,在滨州过年,与老家的人就视频拜拜年”。
记者 李振平 实习生 韩学玮 通讯员 崔刚 董红红 代福永
【来源:滨州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