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正忠
乡村游,成本低——不收门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是人人都能“消费”的旅游资源。
因为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乱丢垃圾现象比较严重。
大年初一下午,我们去了花垣县城郊的紫霞湖。
那天阳光正好,夕阳把温暖送到大地,洒向湖边,成群的游人在紫霞湖畔寻乐。这里不收门票,设备设施不全,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车多、人多,好几批人在这里野炊,或随身带来零食,就地而坐。野炊留下了大量的垃圾——饮料瓶子、残余柴火、啤酒玻璃瓶子,有的玻璃瓶子已打碎了,散落一地;带零食来吃的,留下一片的食品袋及残羹。
那天我们带金毛狗走上小半岛,几个小孩子过来逗金毛,他们的家长在旁边。我问孩子们:这里的风景好不好看?孩子们说好看。我再问:那么多垃圾是什么人留下的、影响我们的心情吗?孩子们说不知道是谁留下的,影响心情。他们的家长说:这里没有人管理,垃圾太多了。我说垃圾多和有没有人管理没有直接关系,这些垃圾不是外地人丢的,更不是外国人丢的,肯定是我们本地人丢的,我们本地人把垃圾丢在自己的土地上,然后让我们本地人心情不好。孩子们的家长称是的,孩子们也说是对。我说:别人乱丢垃圾也许我们没办法,但我们不能乱丢垃圾。孩子们的家长说:如果人人都把垃圾带走,环境就更优美了。
昨天上午,我们去尖朵朵瀑布玩。路上多处堵车,本来最多只要1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用了3个多小时。好不容易到尖朵朵瀑布下,这里已是人山人海、车山车海。这里同样没有管理人员,也不收门票。司机们很自觉地把车有序停放在路边,没有堵车,而垃圾就随地乱丢了。
从停车处直到瀑布下的绿潭边,垃圾连绵不断,新的、旧的、零星的、成堆的,应有尽有;丢在路面的,放在岩石上,塞入草丛中的,挂在小树枝的,五花八门。为数不多的几个垃圾桶已经装满,无法容下那么多的垃圾。
听口音,基本上是我们湘西本地人,外地游客因疫情的原因,这几天是不会来的。也就是说:乱丢下的这些垃圾,是我们本地人干的!
由此想到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话:本人当教育局长,第一件事不是抓分数抓质量,而是要求全市的学生做家务,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一分钟也行。爱祖国爱人民,看不见摸不着,做家务体现的是孝心,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说爱祖国爱人民,肯定骗人!
我们爱祖国,就要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随意在祖国的土地上乱丢垃圾,其实是不爱国的具体表现!这不是上纲上线,这是事实!
当然,与我们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有很大关系。自2013年6月湘西州开展同建同治行动以来,乱丢垃圾的现象大为好转,但还没有真正做到人人不乱丢垃圾,特别是在公共场所。
昨天下午从尖朵朵瀑布准备回来时,看到一位朋友把一个一次性纸碗及筷子放入草丛里,因为旁边没有垃圾桶。我看到后,把碗和筷子取出来,朋友不好意思,把这碗和筷子装入袋子里,带出去丢到垃圾堆里。不是我的境界高,而是我们天天要求孩子们不乱丢垃圾,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论何时何地何情。
如果是在我们自己家里,相信没有人那么随意地乱丢垃圾。大家也许是这么想的:反正这里不是我家,也不是我们村(或社区),哪个也不认识哪一个,又没有人管,丢了就丢了,不会有人指责或处罚,走这一次,说不定很长时间不会来。人人都这么想,或很多人这么想,垃圾就遍地了。
2005年春季学期,有两名外教带十多名进修学习的老师到花垣实习,那几个月,我常听她们的课。有一次,陪她们到古苗河玩,那时的古苗河没有收费,垃圾也特别多。这两名外教爱吃零食,但从进入古苗河景区到离开,没有丢下一片垃圾,她们把垃圾装入塑料袋,带到西门口,丢入垃圾箱里。古苗河,是她们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游玩的地方,她们完全可以如我们一样把垃圾乱丢在景区里,但她们没有!
2020年10月底到2021年1月21日(放寒假),我们第二小学大力整治学生在校外乱丢垃圾行为,当时很多人想不通:管好校内就行了,何必自讨苦吃管校外!通过近3个月的整治,第二小学的孩子们在校外乱丢垃圾的现象极少,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连环卫工人见了我都非常热情,孩子们在校内的各种习惯也更好了。
不乱丢垃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像爱护自己的脸一样,每天都要洗脸,不在脸上乱涂乱画,是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
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孩子们回去教育家长,人人都不乱丢垃圾,我们湘西本来就山青水秀、处处是景,消除了乱丢垃圾的坏习惯后,将更加迷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 垃圾精准分类 助推乡村振兴
● 花垣人,请不要将油倒进垃圾围了,昨晚交警和环卫深夜清理
● 群众发视频反映的紫霞湖上游金溶河段垃圾污染清理了
● 春节期间,花垣古苗河游客留下几吨垃圾,党员清理垃圾获夸赞
● 【呼吁】紫霞湖虽美,可遍地垃圾让美景蒙尘
● 还青山绿水,花垣社区和志愿者们耐酷暑清理河道垃圾。
● 花垣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等类别事项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