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核心是人,生活在成都的老百姓似乎从来不用担心去哪里游玩:夜游锦江,荡漾的碧波映出蓉城璀璨;拆围增绿,开放式景观营造舒朗空间。居民的幸福感指数怎样衡量?如何让每一个在成都的人都过上属于自己的巴适安逸生活?可知可感的城市之美就隐藏在宜游宜憩的市井街巷中。
在那些最能触及老百姓幸福感指数的指标下,天府锦城、一环路和锦江两岸街巷的改造是答案。就近便捷的生活服务,丰富多元的特色景区,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空间,“金角银角”的更新利用,无一不塑造着生活新美学。
老城区注入崭新活力,旧片区重现市井烟火,宜居宜业的市井生活圈正在加快构建,在多元生活场景下,城市的更新向纵深发展。
寻味老店
背街小巷展新颜
贺军是枣子巷贺记蛋烘糕的店长,他和爱人2015年从绵竹来到成都,在姐姐的带领下卖蛋烘糕,“贺记在成都已经开了二十多年了,姐姐在经营文庙街总店,现在已经有8个分店了,我负责的枣子巷店是二分店。”
小店坐落于枣子巷内,贺老板抬头就是好风景:古色古香的牌坊门楣和精致的铁艺雕塑再现生动的掏枣子民俗;小游园的绿意葱茏与开敞景观小品交相辉映;拾步街巷内复古邮筒和文艺电话亭彰显韵味;夜间花丛灌木中闪烁的“萤火虫”拖着大小的光斑扑闪……然而,没人能想到,几年前的枣子巷只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背街小巷。
忆起当初枣子巷的面貌,贺老板直摇头,“那个时候枣子巷好差哦,道路非常窄,路面也坑坑洼洼的,一到晚上天黑了巷子里空洞洞的,黢黑!没得游客想进来转。”2018年,贺老板眼中的这条“小破巷”开始改造,砍树、挖街、绿化、拆除危房围墙,巷内的店铺也开始重新整顿装修,“我们拆除了木板,重新精装墙壁和吊顶,‘门脸’也换上了新的招牌,”贺老板笑着说,“总要和焕然一新的枣子巷匹配噻!”
随着枣子巷和店铺的同步“上新”,生意也愈发红火,贺老板兴高采烈,“现在有好多游客慕名而来呢!还有马来西亚的学生、泰国游客等等,为了照顾他们,招牌上都有英文字母,”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们听不懂嘞!他们指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除了外国游客,本地人对这家店的认可也很深,“前面15号院有个两岁多的小孩,基本上每天都要来吃蛋烘糕,门没有开就坐在门口等,他给爸爸妈妈说,我们的水都是甜的!”
看到枣子巷一点一滴的变化和成长,贺老板感触颇深,“感谢政府改造这条街嘞!希望更多的人来枣子巷做客,了解枣子巷,认识枣子巷,爱上枣子巷,也尝一尝我们成都的名小吃蛋烘糕!”他竖起了大拇指,“成都,真的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哩!”
兼容并蓄
老建筑有机更新
作为成都名片之一,宽窄巷子是游客打卡和旅游的必去之地,这片300多年来的古老街区如今焕发出新活力。随着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的落地实施,以改代拆的项目越来越多,宽窄匠造所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市井文化,这不仅是完成一幢老建筑的有机更新,更是一座城市文化探索的实践。
游在成都,让人感受到烟火市井与时尚先锋兼容并蓄的独特魅力;城市与人的互动,让人感受到一种幸福感。
“只有大家走进来了,才能更多地感受到建筑的内里。”宽窄匠造所主创设计师齐帆告诉记者,宽窄匠造所在改造之前是一幢旧建筑。项目以改代拆,原地改造了这幢旧建筑。改造的主题是围绕宽窄巷子最具原生性与标志性的“院落”。在改造中,用非常现代的建筑语言,注重处理好新与旧、动与静等各种关系。原建筑有7层,改造后变为5层,其中1—2楼为自营店铺和公共空间,适合举行快闪活动;3—5楼则用于展览、活动等。屋顶则设置了观景点“匠造之眼”,可以饱览宽窄街区的城市肌理。
“这个项目尝试打开边界,和周围的街区和游客形成良好互动。”齐帆介绍,他带领团队设计了建筑与游客的“互动之匙”——一条贯穿整幢楼的红色“匠造之廊”。“匠造之廊”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延续性,也有功能性——它从一楼蜿蜒盘旋,可以到达建筑顶层;它更串联了匠造所的业态和空间,并融合5G技术,打造成可进入可体验可消费的网红场景。“其实整个建筑最重要的点是希望人们能透过公共空间从下至上,去体验各种场景。”
作为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宽窄二期建设工作的首批实施启动项目,该项目将宽窄巷子进行立体化、当代化、场景化表达,致力成为“成都市可打卡的城市文化地标”。对老成都文化,它是创新和发扬,通过“生活美学集成空间”可以直观体验到新文创和潮玩;对未来,它将结合5G新技术与网红直播,让优质文创品牌和产品更好地在此诞生、孵化。
春节期间,宽窄匠造所文创自营店与成都书房正常营业,《“1/50的邂逅”艺术展》《人间成都》朱毁毁摄影展和《重·构——成渝双城跨媒介艺术展》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视觉艺术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