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出来玩,栈桥旁边人爆了。
栈桥看起来也不起眼,几百米长,有个小亭子也不高,为什么能成为青岛的标志建筑,成为打卡的必到地呢?
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栈桥基本是与青岛同龄的,这座桥见证了历史更替,人员离散,悲欢离合。
鲜为人知的是,在青岛栈桥最近重修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无字丰碑。有说是1933年回澜阁初建时设立的,有说1940年重修栈桥时留下的,还有的说,1952年做好的碑体,准备刻上“五爱”的内容,后来却因故没刻字。
为何只设立了碑,最终却没有字?是管理、人员、文化、风气变换太快,还是各种意外成就了这块无言的历史?如同西安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石碑一样,青岛栈桥的无字碑,也留待后人破解。
单以栈桥本身来说吧,1892年设立时是带有铁轨的“铁码头”。这座码头印证了清政府的远见,看见了官府的努力,也见证了德国、日本先后对我们的侵略,以及美舰的停泊。
淡出货运功能的栈桥,在修建回澜阁之后,曾设立过咖啡馆,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被命名“中苏友好阁”,郭沫若题字,后来又改回原名,如今的匾额保留的,正是我国书协创始人舒同先生的题字。
栈桥之上,文人墨客、各派人物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栈桥之上,海鸥纷飞,潮去潮回;栈桥之外,商场如战场,新城变旧城;栈桥之外,纷纷说复兴,会否成泡影。
百年的栈桥上,这座没来由、没说明的石碑,是青岛西部、乃至青岛发展的一个隐喻。
谁是青岛真正的主人,最终会给这座城留下什么?海鸥尽处,谁主沉浮;聚散如沙,皆为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