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曼哈顿的唐人街受到了三重打击。除了病毒之外,汹涌的排外情绪让这里的传统魅力突然变成了负债。拥挤的餐馆、商店、狭窄的街道,还面临着社交距离的挑战。往常,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涌到这里。但是现在,他们几乎都消失了。
如今,在皇后区法拉盛和布鲁克林日落公园的唐人街的对照下,曼哈顿的唐人街已经显得失色。但在 19 世纪 70 年代,这个扎根于宰也街(Doyers St.)、佩尔街(Pell St.)和勿街(Mott St.)的小社区还是个名叫五点(Five Points)的贫民窟,不过,它仍然是纽约中国文化的起源。
佩尔街(Pell St.),19 世纪中期,这里是唐人街的起源地之一。
Nancy Yao Maasbach 是位于唐人街的美国华人博物馆的主席。她在皇后区的法拉盛长大,此前她的家庭没抽中签,未能在孔子广场(Confucius Plaza)这个住房项目买到一套公寓。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这个住房项目成为了成千上万华埠居民的家。Nancy 说:「当时法拉盛以意大利裔和犹太裔为主,我小时候还以为自己是一个被锁在中国人身体里的年轻犹太女人。」
现在,Nancy Yao Maasbach 会带领我们,到曼哈顿唐人街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探索这里的起源与移民文化,了解新一代唐人街居民如何坚定地守护社区。
19 世纪 60 年代,在淘金热散去,第一条横贯大陆铁路陆(First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建成后,从美国西部来的中国劳工让这个街区开始发展起来。
1882 年,「排华法案」通过,在美国的华人无法成为公民,也被剥夺了其他基本权利。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也只有少数华人被允许合法进入美国。全美各地的中国城纷纷成立,为华人社区提供支持,抵抗种族主义。像中华会所(C.C.B.A.)这样的组织出现了,作为仿佛纽约华人的市政厅一般的存在,它一直在倡导平权、提供社会服务。
唐人街这个被孤立的社区的工人阶级身份与自豪感,与它的建筑、人口、经济、文化,都植根于它面临的逆境,以及它自力更生的精神与韧劲。
为了带你更好地逛一逛这个社区,Nancy Yao Maasbach 描绘了一条从柏路(Park Row)和东百老汇大街(East Broadway)到哥伦布公园(Columbus Park)的步行路线。
她指出了一些熟悉的地标,比如安良堂,这个 1893 年创建的华人商会的塔尖依旧竖立在勿街和坚尼街(Canal Streets )。近几十年来,唐人街已经扩展到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和下东城(Lower East Side)的部分地区。
Nancy Yao Maasbach 建议从且林士果( Kimlau Square,又称 Chatham Square)开始认识唐人街,这里是八条街道的交汇处。
本杰明·拉尔夫·金劳少尉(Benjamin Ralph Kimlau)是一名美籍华裔战斗机飞行员,二战期间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1962 年,且林士果广场上为他竖立了一座金劳纪念牌坊,由唐人街出生的建筑师李锦沛设计,牌坊上的书法由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学者于右任书写,像一个阴郁的、现代主义版本的传统牌楼。
且林士果( Kimlau Square,又称 包厘街、东百老汇大街、珍珠街、勿街、窝夫街和柏路在这里交汇。
金劳纪念碑的建立时间比后来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移民与国籍法案」早三年,这个法案最终取消了对中国移民的配额限制,金劳纪念碑也承载了华人为争取权益付出的努力,并指出了美国华人的贡献。
且林士果还有一座林则徐雕像,由来自福建省的新移民于 1997 年竖立。这塑雕像让福建人在唐人街有了旗帜,它正对着东百老汇大街,福建人也在这里开了各种各样的商店和食肆——因此,这里还被称为「小福州」(Little Fuzhou)。
有许多福建生意人的东百老汇大街。
林则徐雕像的底座上刻着铭文「对毒品说不」,90 年代时,纽约也正在打击毒品。当时,有的福建新移民由蛇头偷渡而来,这座雕像仿佛向人们传达着「我们也是好人」。
面向东百老汇大街的林则徐雕像。
那些蛇头就是「金色冒险号」(Golden Venture) 的幕后黑手。1993 年,这艘臭名昭著的货轮在皇后区洛克韦(Rockaway)海滩搁浅, 造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抓捕无证移民的事件。
船上有 200 多名来自中国的无证移民,其中许多为福建人。偷渡者中,因为不善游泳、经过长途航行体质虚弱、水温寒冷等缘故,甚至有 10 人死亡。这些无证移民被随后赶至的美国移民局人员拘留并监禁,有的人被关了许多年。2018 年,美国华人博物馆还展出了移民们在关押期间创作的 100 多件纸雕作品。
且林士果广场上,金劳纪念牌坊与林则徐雕塑上的碑文文字也不同,前者用繁体,后者是简体。唐人街的文化与海外人一样,非常多元。美国的华人来自世界各地,说着八大方言,两百多种不同的家乡话。
你也可以从此地的商业中看出侨民的多样。运河拱廊(Canal Arcade)是唐人街的一条奇妙的秘密小街,这里到处都是马来西亚餐馆。再往北几条街的格兰街(Grand Street)上,泰国、马来、越南等地的餐馆云集。在 1965 年「移民与国籍法案」通过后,唐人街开始吸引那些曾到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定居的华人,他们最初来到这里,一般是为了和大家庭团聚。
宰也街也许是唐人街最有故事的一条街,它之前有个别名叫「谋杀巷」。当时,纽约的大众报刊发表了许多种族主义言论,还有一整派低俗的种族主义小说和电影,它们的主题都是所谓「不可捉摸」的、犯罪的中国人。
尽管当时的华人社区还很小,附近也有其他族裔的帮派活动,比如爱尔兰帮派,但报纸还是喜欢刊登关于唐人街的暴力、肮脏和腐败的故事。在一场帮派战争后,宰也街得来了「谋杀巷」的别名。战争的地点是曾经的中国歌剧院,它现在变成了一个时髦的酒吧和餐厅。那时,这片区域也是旅游景点,各种排挡和鸦片馆迎合了上城人的需求,他们会来这里做一些在自己的街区不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
1909 年的宰也街(Doyers St.)
1974 年,警察在宰也街巡逻。70 - 80 年代,唐人街的许多家庭搬到了更安全的皇后区
。
宰也街蜿蜒的街道随着原来在这里的一条小河
。
1964 年的宰也街,当时离取消配额限制的「移民与国籍法案」签署还有一年。
现在,你会发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唐人街居民中,大多人依旧保持着守护街区的坚定信念,这也是为什么各种老店——五金店、食品市场、理发店、珠宝店,还坚持开着的原因。
同时,街区也在不断发展。很多人抱怨这里就像迪斯尼乐园,已经中产阶层化了。但是,年轻一代的人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他们的生意。比如 Wilson Tang 这样的年轻人,他经营的南华茶室(Nom Wah Tea Parlor)已经在宰也街经营了 101 年。
南华茶室是纽约最古老的连续经营餐厅之一。早在去年二月份,纽约实行第一次封锁之前,它的经营者 Wilson Tang 就开始在 Instagram 上发布 #supportchinatown (支持唐人街),批评反华排外的趋势,努力为受到伤害的餐馆经营人争取帮助。
1976 年的南华茶室。
Wilson Tang 是唐人街第二代移民,40 岁出头,有金融背景,对使用社交媒体很有心得。2010 年,他从叔叔 Wally 那儿接过了店面, Wally 在 50 年代从中国来到纽约,曾为餐馆的前主人工作。 Wilson 的父母在对面的孔子广场有一套公寓,因此他就是在唐人街出生的。然后,他们家搬到了皇后区的艾姆赫斯特(Elmhurst)。对他的父母来说,搬到皇后区代表着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就像搬到郊区一样。
别忘了,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唐人街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比现在腐败多了。他父母的梦想是拥有一栋有白色栅栏和车库的房子,并不希望孩子在餐馆工作。但在大学时,Wilson 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兴趣,想着或许新一代人在唐人街也能找到机会。
以前,唐人街比现在小,南华茶室是附近的人们闲逛、看报、取信的地方。点心师傅们下班后,会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而现在,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餐厅也不得不适应变化,为此,Wilson 有时会遭到老一辈人的骂声。
传统的规矩是,点心只供应到下午 3 点,但现在,餐厅晚上也供应点心。以前,点心店不提供酒精,但现在有酒。他们还开了其他餐厅,在汉普顿卖冷冻饺子,并且刚刚出版了一本烹饪书。
Wilson 说,他理解老人们的想法,也很关心如何保护这个社区的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人街不应该改变。尤其现在,疫情让生意下降了 80%。唐人街的许多商家不知道如何适应,很难撑下去。唐人街的房东有抵押贷款,要交税,要维修,因为唐人街的楼房一般都很老旧,很多公寓都有租金管制。因此,依靠店面物业交租金的房东,也会受到影响。
南华茶室的茶点。
最后,让我们走到哥伦布公园。它前些年重修过,最初由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师 Calvert Vaux 设计,公园的露天凉亭也出自其手。这个公园与 C.B.J.Snyder 设计的前 P.S.23 相邻,这是另一栋漂亮的唐人街建筑,它的塔楼以威尼斯的圣马可钟楼为原型。但在 2020 年 1 月,这栋楼发生了火灾,而美国华人博物馆在那里存放了 85000 件藏品。
不过,至少哥伦布公园还挺兴旺。附近的老人们喜欢聚在这里,打桥牌、下中国象棋,在早上打太极。你能在这儿听到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
公园就在曼哈顿拘留所旁边。在 80 年代,许多人游行抗议它的建造。它的别名叫墓园(The Tombs)。有人说,如果赖克斯岛监狱(Rikers,纽约最大的监狱)关闭了,就要扩大曼哈顿拘留所。
这个拘留所掩盖了公园的风景。法拉盛和洛杉矶的中国城也有公园,早起的人都会去那里,呼吸新鲜空气和散步,毕竟这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次的唐人街之行就到尾声了。在结束前,想吃个冰激凌吗?
Christina Seid 来自唐人街最古老的家庭之一,她的父亲在 1977 年开了华埠雪糕行。Christina Seid 在 12 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算是在唐人街长大的。不过,她家住在皇后区,他们的员工几乎没有人住在唐人街,那儿的很多企业主和员工都住在其他地方,因为唐人街已经变得太贵了。
上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开业的华埠雪糕行。
但有趣的是,这里仍然是一个非常紧密的社区。Christina 说:「如果我去坚尼街跑个腿,从我们的店步行两分钟就到了,但我可能要花上一个小时。因为人们会拦住我,问候我的狗怎么样了,问候我的妈妈或孩子们,塞给我吃的。」
虽然愚蠢的人总会发出种族主义言论,疫情让生意也不好做,但唐人街非常团结。大家会组织户外餐饮,居民和企业主也在自己清洁街道,让彼此感到安全。
唐人街并不是没遭受过苦难,相信他们会撑过去,并继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