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厄尔布鲁士峰(Mount Elbrus)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今天俄罗斯西南部大高加索山脉,北坡雪线在海拔3200米左右,南坡雪线在3500米左右,周围有大小数十条冰川,总面积约260平方千米。俄国人很早便想征服这座巍峨的高峰,1829年7月曾组织军队在当地人协助下展开登顶,但当时受制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攀登主峰的行动以失败告终,只有一名向导登上了海拔5626米的辅峰。1874年7月,一支英国登山队成功登上海拔5642米的主峰,此事作为人类历史上对厄尔布鲁士峰的首次征服而记录在案。二战期间,苏德两国军队围绕高加索山脉的崇山峻岭展开了一场艰苦的争夺战,作为具有“欧洲之巅”象征意义的厄尔布鲁士峰,也在1942年轴心国的领土扩张达到极致的时候落入德军之手。
■厄尔布鲁士峰远景,这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气候变化无常,从军事上讲占领这座雪山没有实际意义,有些资料宣称其战略地位如何重要云云纯属无稽之谈,但它在政治宣传上确实有“欧洲之巅”的象征意义。
■登山向导哈什洛夫的纪念雕像,1829年他受俄国军队的雇佣,成为第一个登上厄尔布鲁士峰5626米辅峰的人。
1942年春天,经过前一个噩梦般的严酷冬季洗礼之后,东线德军顽强地守住了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占领的大部分苏联领土,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也在逐渐恢复元气,并在夏季来临之际重新启动一个企图取得东线胜利的大计划——“蓝色方案”。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冯博克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向东朝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进军,李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则挥师扑向高加索地区。在希特勒看来,通过占领高加索的重要油田将瘫痪苏联的战争能力。
德国A集团军群的行动主要在高加索山脉两侧展开,它下辖的第49山地军由第1和第4山地师组成,该部队在这一区域作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掌握对未来战场的准确信息,第4山地师师长艾格希尔将军特地派遣一名参谋军官前往慕尼黑查找图书资料,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高加索山区的情报:特殊的地理环境、居民、动物和气候特点等等。高加索地区适宜通行的道路很少,因而少数现有的道路就成为了决定德军这次攻势能否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而这些道路要通过的山口更是山地部队必须夺取的目标。
■1942年夏季跨过顿河向斯大林格勒挺进的德国装甲部队,属于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有3个装甲师,这些装甲精英们几个月后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灰飞烟灭。
■1942年8月,德国A集团军群以装甲部队作为尖刀横扫库班大草原,抵达高加索山区。
1942年7月中旬,第49山地军接到准备渡过顿河并向东挺进的作战命令。7月26日,该军各部在罗斯托夫渡过顿河,在到达高加索山区前,他们必须先穿过宽近200公里的库班大草原,这是一片人烟稀少、道路贫乏的地区,天气非常炎热,可供饮用的水源很少,干渴折磨着每一个山地兵的喉咙。尽管遭遇了苏军后卫部队的阻击,但第49山地军仍进展顺利,于8月9日抵达高加索山区的边缘。随着德国山地部队不断接近他们熟悉的地形,远处一望可及的高山好像正展开双臂迎接他们的到来,迎面扑来的风中带来了山区的阴凉。此时山地兵们还看不到隐藏在地平线以下的山坡,但随着部队向前一公里一公里地不断推进,远处的高山也越变越高,越变越清晰。
■横穿库班大草原期间的德军山地部队,左臂上的山地兵臂章和帽子上的雪绒花标志彰显出他们是德军中的精英。接下来在高加索山区的作战行动,等待他们的是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惨重的伤亡。
■进入高加索山脚下的德军山地部队士兵用骡马运输给养,在巍峨的高山衬托下,人类很容易感觉到自身的渺小。
从8月12日开始,第1和第4山地师各部开始向高加索山脉中部的各个山口发起攻击,这些山口都处在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地带,这意味着如果山地部队穿过它们,将成为第一支进入亚洲的德军部队。8月17日,第1山地师以旋风般的攻势攻克了海拨2813米、位置重要的科鲁赫山口(Kluchor Pass)。25日,第4山地师占领了海拨2700米的桑查罗山口(Sancharo Pass),并在三天后挺进到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以南约20公里的另一处重要山口,从那里到高加索山脉南侧的黑海海岸只有一天的路程。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1942年8月,德军第49山地军占领厄尔布鲁士峰周边地区后,一名山地兵中尉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所在的阵地位于雪线之上,周围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德国山地兵来到久违的雄伟大山中作战,面对高加索山脉那些被当地人称为“上帝的王座”的山峰,他们心中的兴奋是难以掩饰的。
正是在这一时期,德国山地部队完成了它在整个战争中最具标志性和最著名的举动——登顶厄尔布鲁士峰。第1和第4山地师分别从各自的部队中抽调最有经验的登山专家,组成一支19人的登山队,准备征服这条山脉的最高峰。登山队于8月17日正式启动对厄尔布鲁士峰的攀登,一路上所有人都背负着35-45公斤的沉重装备,开始穿过位于山脊之间终年不化的大片冰原。山谷里太阳下山的时间比较早,最后一缕阳光通常在下午5点不到就消失了,太阳落山后队伍就无法继续行进。18日,山地兵到达一个被他们称为“厄尔布鲁士棚屋”的营地,登顶突击组和装备运输组经过休整,于第二天穿越一条冰河开始尝试登顶。但厄尔布鲁士峰并不是一座可以被轻易征服的山峰,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德国人无法达到目的,第一次登顶宣告失败。20日,登顶突击组发起第二次行动,穿过巨大的冰河后德国人在中午开始最后的冲击,不过他们还是没有取得成功,只得返回“厄尔布鲁士棚屋”养精蓄锐。
■厄尔布鲁士峰登顶示意图,左侧显示海拔5642米的位置是主峰,右侧海拔5626米的地方是辅峰,标注海拔4100米位置像碉堡一样的建筑是德国人称呼的“厄尔布鲁士棚屋”,现在一般叫“第11号庇护所”。
■“厄尔布鲁士棚屋”营地的主建筑近景,它由苏联人在30年代建造,坚固如堡垒的结构可以有效抵御严寒和狂暴的风雪。
■从上方往下观看“厄尔布鲁士棚屋”营地,左边较小的黑色建筑是营地配属的厨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942年8月,德国第49山地军派出的精英登山队向厄尔布鲁士峰顶峰攀登,周围的群山和云团已经在他们的脚下。
8月21日黎明,登顶突击组第三次出发,当他们行进到一半路程时天气再次变坏,浓雾迫使山地兵只能依靠指南针辨别前进方向。现在,他们必须决定是继续登顶还是放弃返回,登顶组选择了在浓雾中继续前进,当时的能见度只有一米,并且还刮着暴风雪。德国人的坚持迎来了幸运女神的眷顾,浓雾和暴风雨在肆虐一阵后开始减弱,登顶组最终在上午11时登上顶峰。山地兵们在最高处搭起一个木架固定旗杆,升起第三帝国军旗,并将两个山地师的师徽钉在旗杆上。跟随登山队的随军记者摄下了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德国山地部队终于站在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顶上,他们已经占领欧洲的最高点。
不过几天后,当山顶的浓雾和积云散尽,山地兵们才发现他们先前树旗的地方并不是最高点,只是峰顶附近约40米远处的一块凸地,在费了一番手脚后,他们才在峰顶重新升旗留影。从军事上讲,登上厄尔布鲁士峰毫无意义,山顶也无法驻守,但德国山地部队却通过这一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他们曾经到过这里,他们成功征服了欧洲之巅。希特勒原本对高加索战事进展缓慢忧心忡忡,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一度心有暖意,开玩笑地说到:“那真是一群疯狂的登山者!”
■历经千辛万苦,第49山地军的登顶突击组登上厄尔布鲁士峰顶峰,随军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德军战旗在峰顶的支架上竖立起的那一刻。
■征服欧洲之巅!只凭这些照片就足以让其中的每一个人吹一辈子的了。毫无疑问,这是属于德国山地部队在东线战场的荣耀时刻,登顶的每个人都极其享受这一刻。
8月28日到9月5日,第49山地军继续进攻,目标是黑海沿岸的苏联城市苏呼米(Suchum)。本身具有数量优势的苏军在得到几个山地团的支援后抵抗更加顽强,最终阻止了德军山地兵的推进。此外,恶劣的天气和日益恶化的后勤补给也限制了德军的进攻行动——高加索山区9月初就开始降雪,德军后方出现的游击队则频频攻击其脆弱的补给线。
9月底,第1和第4山地师主力被调往迈科普地区,在高加索中部的攻势停滞后,德军准备在高加索山脉西部再发起一次进攻,目标是黑海岸边的图阿普谢(Tuapse)。秋季的暴雨引发了山洪,道路被毁加上惨重的人员伤亡,德国山地部队的攻势在开始后不久就偃旗息鼓。此后两个月,高加索山区的战斗陷入僵持。11月下旬,第49山地军发动最后一次主要攻势,突破苏军防线并占领几处战术地位十分重要的制高点。但此时的德国山地部队已成强弩之末,继续孤军深入的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唯一的选择是精疲力竭地返回原来的防线。至此,山地兵们完成了在高加索地区的最后一击,随后在苏联兵力庞大的生力军猛攻之下被迫转入防御。
■1942年9月24日,高加索地区德军山地部队的一处20毫米高炮阵地,正对着空中的目标猛烈射击。
■位于厄尔布鲁士峰4800米位置的德军MG34机枪阵地,外号叫“鹳巢”(Stork's Nest),它是德军在高加索山区最高的一处机枪阵地,从这里可以居高临下阻止苏军从东面的山脊往上发起的进攻。
■高加索山区的苏联红军山地兵,他们的山地作战技能比德国同行要差很多,所以往往要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张照片来自于厄尔布鲁士峰山腰间的一次战斗写真,当时苏军从侧翼迂回往上进攻,德军分成数个战斗小组分头拒敌,最终将苏军的攻势击退。照片中的两名德军山地兵是一个MG34机枪小组,他们正在转移阵地。
■这是德军从厄尔布鲁士峰山区往下运送伤员的场景,由于各方面条件异常恶劣,士兵受伤后如不及时医治,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山地兵们每四人一组抬着一具担架,旁边跟随的是换班的人员,高山缺氧和严寒使得人的体力下降很快,需要频繁轮换。
■两名德国山地兵军官在“厄尔布鲁士棚屋”营地巡视时的留影,此处也是德军在厄尔布鲁士峰最重要的一处营地。从1942年8月占领到1943年1月撤离,德军占据厄尔布鲁士峰的时间总共为5个月。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发起反攻,由保卢斯将军率领的德国第6集团军几天后即陷入重围。实际上,深入高加索的整个德国A集团军群所面对的形势也在日益恶化之中,有被苏军包饺子的危险,他们被迫于1943年1月开始大规模后撤,迅速离开高加索山区。德军短暂的“高加索巡回之旅”结束了,第49山地军经过400公里的撤退后,到达库班桥头堡。当苏联红军在1943年2月重新控制高加索山区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一支突击部队登上厄尔布鲁士峰,他们在山顶找到并拆除了德国山地部队留下的纪念标志物,并竖立起苏联国旗。
■1942年12月22日,在高加索群山当中小憩的一队德国山地兵,他们直接躺在雪地上休息。此时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重围,已成强弩之末的山地兵们要想保命只剩撤离高加索一条路可走。
■1943年2月,苏军山地部队士兵在德军撤走后抵达海拔4100米的“厄尔布鲁士棚屋”。
■1943年2月17日,苏军山地部队士兵登上厄尔布鲁士峰峰顶,他们在拆除德军留下的纪念标志物后竖立起苏联国旗。这张照片据说是当时的留影,但明显经过后期处理,旗帜上的图案看起来极不自然,而且旗帜的立足点与德军照片上的地点也不同,所以真实度存疑。
■德国山地兵撤离厄尔布鲁士峰时无法带走同伴的遗体,只得就地掩埋,这些简易坟墓后来基本上都被毁坏抹除。
■战后苏联修建在厄尔布鲁士峰山腰间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以缅怀1941-45年间为保卫这座欧洲最高峰而牺牲的苏军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