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关系,近五年三次去印度,呆的时间长的时候三个多月,短的时候一个月。
不评价,不定义,只说见闻和感受吧,自己也是管中窥豹,无法判断一个国家落后不落后这么大的课题,如有看法肤浅地方,主要归咎于个人见解局限。
其实去印度前,和印度同事朋友在网路上工作交流很多,在思路和一些专业见解上,没有任何的障碍,他们对行业的理解与我们同步,甚至在一些资料获取的便利性要超过我,我们之间沟通顺畅,不需要对一些基础概念和普遍理论多费唇舌。
关于环境
我第一次前往的目的地是首都新德里,下了飞机,坐上出租车,确实是有些惊呆了,雾霾很严重,转出机场就是一个广告大牌,上面是苹果手机的广告,但是字基本看不清,在这里投放户外广告慎重。一同前往的北京同事说,好不容易国内的霾治理成功,我又来国外吸霾。
不过没想到的是,本地人说那天雾霾居然算是比较轻的,后来有几天无风的天气,可以白天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步。
出发前我还和同事商量,呆的时间久,不如拿着驾照翻译件租车,不过在抵达一个小时内我就意识到我的异想天开,这里的交通状况过于复杂。4车道同时并行8辆车,路上看到几起交通事故,但是没有看到交警,都是司机在吵架,有一个人受伤直接就躺在旁边。在我的司机给我展示了高速公路逆行和倒车的特技后,我心惊胆战地打消了自驾的念头。
在印度最大感受就是,办公室你以为自己在欧美,出了大门,你以为你在非洲。对于一个首都来说,感觉基建确实差,路上泥土路比较多,下雨简直是灾难,沟壑纵横,下水井盖到处缺失,出个门和探险似的,路上肯定是不能玩手机的,指不定会掉到哪里。
不过虽然现在是比较差,但是他们在疯狂地搞建设,泥头车昼夜不停地在城市里穿梭。我有一次周末去景点玩,司机开夜车,凌晨4点被堵在了高速路上,到处都是工程车。
到处破破烂烂的,我还和当地员工打听了下,他们说新德里的房价近年来涨了好几轮了。
关于工作&同事
在印度工作比在国内累,印度这个地理位置实在是令人崩溃,与中国时差2.5小时,早上7点起来,正好国内上班时间9.30,电话会议;等印度上午10点,国内同事中国时间12:30去午休了,我正好可以处理印度本地事务;到印度午休时间12点好不容易可以吃饭了,国内下午上班时间2.30,又开始有事找你,吃饭就在接电话中度过;印度下午上班时间2.30,欧洲时间9点,不一会欧洲同事就会找你。
一天早7点可以工作到晚12点,衔接无缝,吐血,想回家,至少没人叫我半夜起床......
怪不得印度是国际客服中心,醒着的时间可以服务全球......
说说对印度同事的印象,不得不说,很聪明,特别天马行空,印度同事最擅长的工作方式就是头脑风暴,各种好点子非常非常的多,也很健谈,但是,执行的时候,就有点不如意了,基本100个创意,落地率不到50%,和我们的蒙头干的习惯是有些不同,甚至是很拖拉。
办公室有一些不习惯的是,印度对层级区别特别执着,如果要招聘一个总监或者主管,没有单独办公室是绝对不行的,对方认为没有特殊待遇就无法树立权威,我比较喜欢开放式办公室,在这里被分隔得一块一块觉得有点局促,这里描述没有价值判断的成分,一个组织高效运转,结构上扁平还是垂直我没有什么优劣判断,一般为了完成任务,我会尊重本地雇员习惯,入乡随俗。
另外,就是办公室里有很多我觉得冗余服务人员,印度人力很低廉,有很多我觉得没必要角色,比如门童,不是保安,是只负责拉开门关上门,就要有2个人,茶水间倒水又必须有1个人,就是仅负责帮你倒水,打扫的另外有人。习惯什么都自己动手的人,老有人不停帮忙,会无所适从。
关于口音,我确实不适应,不过我想了下,如果说要以伦敦做标准,出了伦敦在英国别的地方也都有口音的。习惯了就好,办公室里本地员工思维是很国际化的,逻辑也顺畅,一开始跟不上主要也是我自己的问题,尽快适应。
印度讲英语的也就1亿人,讲印地语3亿,全国一共1000多种语言(这里更正,之前少打一个0,写成100种,抱歉),办公室里面是没啥问题,日常生活买东西接触的人员,其实英语沟通也困难,有时候靠点演技和肢体语言....有一点和电影很像,印度人融入集体特别容易,氛围组第一名,很轻易就为一件事的成功而高兴,庆祝也很有仪式感,就是一言不合就跳起舞来,不如跳舞,不如跳舞,以前我还以为宝莱坞是开玩笑的.....
关于饮食
说印度,不得不说的一样,就是饮食。
水质确实有问题,平时洗水果洗菜还是最好用矿泉水冲一下,不少人中招拉肚子常有,我居然比不少人坚挺,真是铁胃......
分享几张开胃图
我对吃的还是比较包容,我以前在国内还去吃过印度菜,改良过的,来印度发现完全不一样,各种糊糊,各种饼,也没有说好吃到惊艳,也没有说很难吃,中餐馆也有,但是明显不好吃。
印度人对姜真是爱到深处,这个饮料真让我一言难尽。
关于旅行
印度的颜色比较丰富,脏乱差也能拍出大片,即使不是摄影师,在这里拍点好看的照片不难。但是实际上的景色没有照片那么好看就是了。
我觉得建筑和古遗迹还是很值得一看的,雕刻和工艺还算精致,去泰姬陵前了解了下沙贾汗的莫卧儿帝国和他的爱恨情仇,他文治武功,为爱妻修建泰姬陵,又死于儿子的囚禁,不知道为啥让我想起赵武灵王赵雍,历史总在世界各地重复,叹一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僧侣很多,很多是苦行僧,有一次,我在河边休息,看到一个苦行僧就地生火做饼,然后露天沉沉睡去,中间将饼分享给了其他一些流浪者。
印度确实很多无家可归者,随地的生活在路边,想起我深刻认可的一个观点,人口只有和教育密切连接才能变成劳动力,否则也只是社会的拖累。
对个人而言,不要放弃学习,学习不能让你飞到云端,但可以让你免于跌入泥沼。
关于购物
印度直接越过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脑很贵,普通人买不起,但低廉的手机价格让大家获取资讯和生活都变得很容易,国内有的外卖,打车等等软件都是有的。
电商挺发达,amazon和filpkart(印度第一电商)都很方便,电子消费类线上销售占比比中国还高。其他我没关注,书很便宜,在国内买外文书一本好几百,而且不全,好的都要海淘或过去香港。这里一本十几块,好点几十块,而且都是最新版,我每次都是买两箱书拉回去,快递没有中国快,但一般下单一周内肯定就到了,就是重,非常重,我觉得我可能练出了肱二头肌,这句话是幻觉,我开玩笑的......
写在最后的个人体会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去一个新市场,一个新国家,无论哪里,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有空杯心态,凡事多请教本地人,尽快了解对方的习惯和文化,有利于工作开展,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一个愿意和消费者接触的品牌还是容易受青睐一些。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为停留时间短,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要把时间用在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风俗细节,落后也好,差异也好,有时候可能并不代表什么,只是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的各种问题,比如等级、种族、贫富差距等等,他们自己会去解决,时间有限,我还是尽快关注他们的优势,看看有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提升下自己。
更多的教育圈新闻&动态
博实乐万佳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