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里·爱情巷 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市民在锦江音乐公园跳舞健身 本报记者 李冬 摄
临江不见江、开门不见景——这是锦江公园建设之前星辉中滨河路的窘状。
去年9月,破墙之后的滨河路,敞开空间,主动“拥抱”市民、游客。走进星辉中滨河路6号的无雀啖茶,拾级而下,穿过小花园就进入了茶室,精致的茶具、优雅的插画都布局得恰到好处,“借这条街道打造的东风,环境变好了,游客也多了。”店主张阿姨高兴地说。
突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这条曾经的背街小巷,如今已经成为市井味和时尚味十足的网红新地标。
背街小巷的管理水平,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近年来,成都深入推进背街小巷品质提升,3257条背街小巷实现了从“脏乱差”到“齐洁美”的华丽转身。一条条有颜值、有文化更有温度的背街小巷中,藏着市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成都人收获了生态价值转化的福利。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纵深推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精准对接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城市管理能级跃升,让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成都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以天府锦城、一环路和锦江两岸子街巷改造、二环路高线公园建设等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为牵引,有序推进老旧片区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市井文化,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实现市民广泛认同与社会活力激发相得益彰,构筑城市未来竞争新优势。
消费场景上新 生态文旅在背街小巷互融互促
走在锦江边上、一环路两侧等区域的背街小巷,你会感受到,添了一分独特的城市风韵。
曾经老旧斑驳的背街小巷星辉中滨河路上,新添了红心、520、1314等网红新地标。沿途以红砖建筑为主调,以爱情文化为主题,精心打造星辉中滨河路沿岸及缘心广场、凤求凰剧场、红线民宿、聚友酒居、竹坞茶香等节点。处处精心设计的别致小品,一步一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留影,前来休闲的人也络绎不绝。
借助锦江公园建设、夜间消费营造等契机,星辉中滨河路变身北门里·爱情巷,成为“网红打卡地”。通过与“两拆一增”、背街小巷品质提升等项目的有机结合,植入了众多的消费新场景,实现生态、文旅互融互促。
去年8月,星辉中滨河路由机动车道改为步行道。在改造过程中,住在底层的张阿姨将自家客厅改造成一间茶室,没想到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来拍照。张阿姨说,这样改造就是为了让游客能感受到一个普通成都人的惬意生活。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副主任段磊介绍,将以前单纯的建筑立面改造,变为以消费场景营造和产业植入为主导的特色街区打造,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发、市场聚集的方式,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爱情巷改造提升,不仅是外观的升级、硬件的升级,更有商业理念的升级。”在此经营着餐饮、茶肆、酒吧的洪涛说,在街区环境提升后,消费业态更加多样化,店铺的营业水平和营业额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老旧街巷焕新 成都味浓了,发展机遇多了
市民李雪莉是成都老街爱好者,节假日一有空就骑着车逛老街,枣子巷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枣子巷修葺一新,整条街风格和谐、细节动人。
风景从枣子巷牌坊开始。远远望去,精致铁艺外加精美雕刻石材底座,极具视觉美感。巷口,一个熊猫元素的小品景观,憨态可掬,把成都标识融入街区文化,让人印象深刻。曾经,枣子巷虽然离宽窄巷子很近,但少有游客;现在,这里成了“潮玩小巷”。
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胡同、牌坊、院落、民居、街道等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陈乃志表示,只有更多地注入和传承、发展历史文化,让街镇各具特色、宜居宜业、活力十足,才能避免“千城一面”。
充满成都味的背街小巷在成都遍地开花,正串联起一道道靓丽风景。2020年9月,成都就提出着力打造生活微场景,全力构筑“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特色商业街区。
一年多以来,枣子巷中医药文化街区引进了同仁堂、生元堂、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科盟集团、德仁堂、杏林春堂等10余家中医药文化品牌入驻,营造了氛围浓厚的中医药体验场景。
也正是因为独有的中医药文化特色消费场景,“流量”给商家带来蓬勃生机和发展机遇。枣子巷76号四川杞正堂中医药有限公司,主要依托中国枸杞研究院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生产宁夏中宁枸杞及系列衍生产品。“枣子巷中医药文化街区开街以后,许多游客和市民慕名而来,人流量大了,我们的产品销售量也上去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业态更新 小景点营造带来产业之变
丝竹路,现在又叫音乐大道。这条道路跟很多城市道路都不一样:最外两侧是人行道,往里是车行道,两条车行道中间,是一个开敞式的游览空间,宽度大约11米。
据武侯区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间的开敞空间,是为各种街头表演预留的,“这个设计参照了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街头艺人表演。”
然而,过去这里是典型的老旧城区,“很多小区都是2000年以前修建的,基础设施比较差。”成都音乐坊片区还打造了一条“爱乐环”。“我们对音乐大道周边的背街小巷,以及老旧院落也进行了环境整治,植入了音乐元素。”该负责人说,过去少有人去的背街小巷,如今已成了一处处小景点。
沿着成都音乐大道走,两侧还能看到许多乐器销售店铺,有些店铺的店招上,带有“微博物馆”字样。“我们在100多家乐器店中,选取了12家,按照‘一馆一特色’进行打造。”来自成都艺美惠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的林惠敏介绍,这个项目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乐器店对店铺进行了重新装修,整个音乐大道的形象得到提升;微博物馆免费对外展览,定时承接社区的公益课程。对于乐器店而言,也有经济回报,相比去年,12家乐器店的销售额有8%-25%的增长。
给大楼穿上彩色外套、在路面画上跳动的音符、在街头植入和音乐有关的雕像……这些只是给成都音乐坊穿上一件音乐外套,更重要的是要注入音乐元素,发展音乐产业。已对外呈现的成都音乐产业中心,就是音乐坊发展音乐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该中心定位为集音乐、文化、交流于一体,创意消费、联合办公、社区商业、产业孵化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文化创意创业综合体,目前已入驻90多家音乐类企业。
专家访谈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若愚:
让品质化渗透到城市微更新中
在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若愚看来,现在的城市更新逻辑中,进一步强调了“微”“小”“渐进”的介入尺度,以解决居民实际需求为目的,进行碎片式的更新。用小而美的改造,让道路变得平整,让空间适合共享,让社区更加美丽,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罗若愚说,背街小巷和老旧片区的改造,应以改善、满足居民生活、安全和出行为首要目标,在完善民生设施之外,可以进行文化包装和发掘。在挖掘街巷文化底蕴时,结合业态特色进行建筑风貌设计,体现街巷文化特色。她建议,从街巷周边产业、人性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重视背街小巷的历史文化特色,展现街区的特有印记;要突出街巷的产业特色,运用商业化市场化的逻辑,结合区域特点,科学定位街巷功能,以空间形态倒逼产业形态,提升街道的品质品位。
罗若愚表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居民对一座城市的生活认知和感受往往来源于社区。从改善老旧环境、空间重构,到生活方式的转变、空间品质的提升和片区魅力的塑造,让品质化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是城市微更新的渐进过程。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李霞
原标题:小巷有“颜” 生活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