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有的深埋在尘封的家谱中,有的隐藏在村民的记忆里。黄河岸边,梁山脚下,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它的名字叫张博士集,该村有南北大街三条,东西街道九条,占地四百余亩,上千户人家。元朝至元年间,张氏先人来此建村,因悬壶济世,医术高超,故名张博士集。明朝年间,刘氏先人自汶上县白石村迁来。岁月荏苒,时光流逝,张氏家族由盛而衰,村里已无张姓居民,而刘氏家族人丁兴旺,至今已达三千余人。张博士集村又分东博、西博两个自然村,沃野古村,阡陌平畴,看不完的田园风景,说不尽的物华风流。
金墉寨里风光好
南望梁山青巍巍,东依运河水迢迢。张博士集村位于南北通衢的古官道,南通徐州,北达冀州,是过往客商歇脚的重要驿站。迨至清初,张博士集已形成规模小镇,南北大街两厢布满铺面门店,有盐店、粮店、饭店、客店,有油坊、酒坊,醋坊、染坊,也有铁匠铺、银匠铺、点心铺、杂货铺、剃头铺。每逢农历四、九大集,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此赶集交易。为防水灾匪患,村周围筑有寨墙,留有南、北、东大寨门和小南门,号称金墉寨,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村民心理上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张博士集村古来庙宇众多,大大小小有二十余座,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四月四日、四月十九日为庙会。每当此时,贩夫商贾云集,唱大戏的,玩杂耍的,说书卖艺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据说庙会前几天,东平州、济宁州、阳谷、寿张、郓城、临清等地客商便来扎棚占摊,村里人还会邀请亲戚朋友前来赶会听戏,气氛热烈,关系融洽。
南海大士庙为明代宣德年间所建,三进院落,大殿五间,又有东西廊房等,占地十八亩。殿门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善事”。南海大士庙后面有真武庙,明代嘉靖年间建造,清代宣统三年重修,占地八亩。庙内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两间。真武庙以西又有关帝庙,也称三圣堂,明代万历年间修建。村东还有三官庙,明代万历年间所建,有大殿三间及东西廊房,占地十八亩。现在这些建筑大都消失了,残存的断碑石础及建筑构件,还在诉说往昔岁月的辉煌。
村南刘氏祠堂坐东朝西,为一雅净院落,明代弘治二年所建,清代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当地百姓称为御基庙。正门古色生香,两尊石狮威武壮严,大门楹联:“脉出文安延白石,籍登汶上移寿良”。大殿三间青砖青瓦,五脊六兽,前廊装饰龙凤瑞草,门额高悬“夫妇双清”圣旨牌匾。殿内暖阁供奉着刘氏家族列祖列宗。
村民津津乐道的是,1984年一场龙卷风袭击了张博士村,大殿南一棵两人合抱的白杨树被连根拔起,按风势从西南向东北正好砸向大殿,大树却倒在西北空旷处,院内建筑无一砖一瓦受损。刘氏祠堂是鲁西南一带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乡贤孝德美名扬
刘宁,字裕若,张博士集刘氏先人,洪武年间以拔贡升任刑部主事,官至太仆寺少卿,勅授中宪大夫,明万历《汶上县志》说他“刚毅廉明,不受私谒”,民间有“宁叫天降祸,不叫刘宁过”之说,去世后谥号毅肃公,入旧志《人物志》,奉祀乡贤祠。
刘宁妻安氏,钦褒佐夫忠义,浩封恭人,入旧志《烈女传》。明朝永乐年间,刘宁因公外出,有人把金银藏在瓜里送到刘府,安氏发现后,主动上交于朝廷。
《纲鉴》记载,永乐十三年十月,皇帝赏赐刘宁夫妇白银二百两,彩帛八表里,并赐“夫妇双清”牌匾。《汶上县志》记载:刘宁“夫人安氏栉发,有以瓜盛银馈者,安氏被发呼仆,拘送于朝,诏赐金币劳之”。“刘宁妻安氏,曾从宁宦于京师。适宁它出,有以瓜馈者。氏疑其私也,使婢剖之,得金焉。时方栉沐,因左手握发,右持瓜,以首于朝。上嘉叹之!”洪熙元年、宣德六年,明代皇帝两次降诏,赐封刘宁之父为承德郎、太仆寺丞、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刘宁之母为安人、恭人。刘宁以廉洁取信于妻,安氏以道义辅佐丈夫,“夫妇双清”的故事流传在黄河岸边,现已被梁山县山东梆子剧团改编成传统大戏,作为政德教育节目搬上舞台。
无独有偶,关于刘氏家族的美德,还有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冀州客商陈新元、陈新年、王顺起结伙到南方做生意,住在张博士集村刘振阶店里。第二天,三人因有事急急离开,把购买货物的钱遗失在店里。刘振阶打扫房间发现后,用心保存起来。客商来找的时候,一文不少地将钱还了回去,客商为表示感激,特制作了一块“拾金不昧”的牌匾送给店主人,这块牌匾至今还悬挂在西张博村刘振阶后人家里。
良好的家风世代流传,刘氏家族敬宗孝亲的故事比比皆是。道光年间,贡生刘儒传重修家祠,续订族谱,并请丁卯科举人、寿张县训导、拣选知县俎锦为刘宁撰写纪事碑,将刘宁夫妇清廉拒贿的事迹完整记载下来,为延续家族美德做出了重大贡献。
村南原有一通显孝碑(又说贤孝碑),记载了清代孝子刘振代抚养父母、伯父母四位老人的孝行故事。刘振代伯父母膝下无子,父母止有一子,四位老人因年老多病,晚年生活不能自理,刘振代端饭喂水,抓药叠被,十几年如一日,两家外戚十分感动,公议为其立碑显孝,以示褒扬肯定。
村前原野还有一通圣旨碑,立于光绪二十八年,翰林院编修、提督山东学政尹铭绶奉旨题写“松柏有心”四个大字,旌表王氏、盛氏婆媳二人节孝,因残损严重生平事迹难考,两世芳华飘散在岁月清风里。
红色基因薪火传
梁山县是建国后新建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昆山抗日实验县是梁山县前身,因梁山当时在日寇占领下,鲁西行署定名为昆山县。
建国前,张博士集村有环村沟、寨墙和寨门,外人进村必经过寨门,加上该村是抗日模范村。特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共党组织决定以这里为昆山县委、县政府驻地。1941年1月18日上午,梁山一带武委会、动委会、青抗先、妇救会等抗日组织一千余人,齐聚张博士集村刘氏祠堂,会场高悬毛主席、朱总司令巨幅画像,会标上写“中国共产党昆山县委暨昆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组织部长夏天任宣读了鲁西区党委、行署的决定,任命邵子言为县委书记,于少畲为县长,并设立民政、财政、粮食、教育、建设、公安、司法等机构。随后,八路军被服厂也迁到张博士集村,目前还存有遗址。在鲁西南地区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发动人民群众,点燃梁山抗日烽火,领导平原敌后游击战,给予八路军后勤支持,在梁山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张博士集村第一任农会会长刘振胜,掩护过一名地下党员。那天,刘振胜父亲去世发丧,一名被日寇追捕的地下党员跑进来,刘振胜让他穿上孝衣扮成孝子,躲过了日寇追捕。敌人抓走刘振胜,用石磙压,用皮鞭打,刘振胜始终没有出卖革命同志。后来,敌人听说刘振胜也是党员,又来抓捕他,刘振胜知道消息提前躲了起来,敌人把他家的房子烧个净光。
村里革命烈士刘振谐是区交通员,1943年初到小路口赵庄村执行任务,不幸暴露身份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刘振谐始终不屈服,没有泄露党的秘密,最后被敌人活埋。
鲁西行署专员万丹茹和她的母亲、妹妹曾在张博士集刘振銮家住过一年,时任冀鲁豫地委书记的万里,其间曾多次来看望家人。万丹茹白天做抗日工作,晚上就在家里开会,刘振銮的母亲给他们做饭、烧水。后来,日寇来扫荡,刘振銮的父亲便推着小推车,把万丹茹一家送到黄河以北安全地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张博士集村民踊跃参军,顽强作战,保家卫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尊严做出了应有贡献。
今日的张博士集村,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绿树环绕,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青壮年劳力打工挣钱,妇女们在文化广场载歌载舞,老年人打牌下棋、写村史、唱地方戏,家庭幸福和谐,百姓安居乐业,该村被梁山县委、县政府评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绿化示范村”、“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刘氏祠堂被命名为全县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张博士集村将发掘乡村记忆,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新村建设,展示出更加美丽的时代新貌。(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