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师家沟清代窑洞民居景区迎来了旅游旺季。
掩于汾西县群山之中的师家沟,近几年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自1769开始修建至今,师家大院逐步扩建成占地十余公顷的民居建筑群,曾被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为: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然而,这样家家相连、布局密集的建筑群,建成两百多年来,却从未发生过火灾。是什么原因让师家沟百年无“火”?采访记者跟随着汾西县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人员前往师家沟一探究竟。
先祖的防火智慧
以前,师家沟村极度缺水。依山而住的“师家人”连生活用水都要从山底的河里挑,就更别说储备灭火用水了,所以从祖辈开始,不出现火星便成了村里不成文的规定。一代代师家沟人坚守着防火“接力棒”,使得消防安全意识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
此外,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景区多处宅院的屋脊两侧,分别雕着一个口含正脊卷尾的动物。“这个动物叫螭吻,螭吻属水性,因五行之中,水克火,所以古人常把它安于房顶之上,做镇邪之物,以避火灾。”景区导游介绍说,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抗雷防火,也表达着师家先祖对风调雨顺的美好向往。
提升消防安全防范意识
“各位游客进入景区,请注意防火安全,不要乱扔烟头……”景区服务中心全天滚动播放着消防安全提示。
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师家沟村也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为守护好身边的文化瑰宝,汾西县消防救援大队宣讲人员20余次前往师家沟村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及消防宣传培训。“作为景区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才能转化为平时的消防自觉。”大队参谋李大维说。
在去年该村建立微型消防站时,大队工作人员更是多日蹲点帮扶、指导,因地制宜,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设施器材等多方面给予专业意见,全力构筑文物古建筑安全屏障。
微型消防站的守护
下午3点,50多岁的师宗圣和师润生已经在景区巡逻了3个来回。老哥俩额头上冒着细微的汗珠,边走边环顾四周,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你看,游客将喝完的饮料瓶放进消防沙缸里了,这可不行,快收走!”师宗圣说着,将垃圾清理出来。
景区去年建成了微型消防站,并且聘请了近10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消防站配备了完整的消防学习制度及灭火防护服、灭火器、铁锹等设施。此外,景区为31处宅院设置了近百个消防沙缸和水缸,100余具灭火器,确保一旦村中发生火灾,消防站可以快速响应处置。
“消防站的队员大都是我们本村的人,守护自己的家园,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师宗圣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的大部分家户从“老宅”搬到新村,现在巡逻时,每每经过自家老院子,他还是会多看几眼。也正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让巡逻队员们更加尽心尽责,守护自己的家园。
“蓝朋友”温馨提示
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不仅在管理单位
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来源:临汾消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