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的春季比其它地方来得更早,3月间已是满目葱翠、花团锦簇。这片“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同时拥有热带植物“基因库”和“动物王国”等诸多美称。
但很多人并不熟知的是,版纳的文化与传统技艺同样也如繁星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烁。全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省级名录17项、州级名录31项。正是如此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让这片土地更具人文魅力与传奇色彩。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数十项非遗文化之中独具传奇色彩的一种——象脚鼓制作。
象脚鼓是傣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在宗教仪式和喜庆节日中都不可或缺。关于象脚鼓还流传着一个独具版纳特色的传说,曾经有一条蛟龙作恶于这片土地,让人们无法安居乐业。直到一位勇敢的傣族青年,在乡亲们的帮助之下,最终杀死了蛟龙。为庆祝胜利,他们用蛟龙的皮做成了鼓面,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
生动的传说为象脚鼓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实际上,象脚鼓的制作却并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从选材到成品,一只象脚鼓需要经历下料、凿空、打磨、雕刻、彩绘、蒙制鼓面等几十道复杂工序,前后用时近三月。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商业规则之下,象脚鼓的制作工艺必不可免地遭受着冲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与象脚鼓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傣族织锦、葫芦丝制作等数十种传统技艺。
这种情况虽然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得到了改善,但依然不容乐观。非遗传承仍然需要探寻出一条自我救赎的发展之路。
“非遗+”西双版纳·华侨城,助力非遗传承的多重努力。
1、非遗+旅游,提升非遗文化造血能力
西双版纳·华侨城在充分了解与尊重非遗文化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将风光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结合,整合当地自然、文化、传统、物产等资源,做深度旅游开发,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创造全新的文旅消费模式,提升非遗文化自身“造血”能力。
2、非遗+文创,为非遗产品拓展市场
依托非遗资源,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以非遗工坊、非遗文化展示中心、非遗主题景区为主要的落地载体。将大山里的手艺变成文创产品,通过高原创性的手工艺和高创新性在店体验方式,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创品牌。
3、非遗+展览、传习,提升非遗文化传播深度与广度
传习是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未来华侨城将把非遗项目与旅游体验相结合,让受众亲身感知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以体验和研学为主要方式,让大众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并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中来。
在“一带一路”历史机遇之下,非遗文化传承也迎来了崭新机遇。西双版纳·华侨城将紧跟“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打造具有特色化的发展优势,促进融合发展,推动更多中国文化艺术产品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文化,更好传递中国企业改革开放、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探索一条更新、更广阔的道路。
更多有关西双版纳的楼市资讯请登录搜狐焦点网西双版纳站。
同时也可微信搜索“拼房帝”小程序,实时获取西双版纳楼盘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