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古镇很多,也是最受旅游爱好者欢迎的目的地,尤其是江南的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人向往的诗意画境。那么,完全被水环绕,只能坐船到达的古镇你去过吗?广西就有这么一座古镇,位于一座小岛上,游客要上岛只能坐船,岛上居民外出也一样坐渡船,这就是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丹洲古镇。
丹洲古镇属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另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是程阳八寨和程阳风雨桥。丹洲古镇的知名度不算高,也没有广西贺州的黄姚古镇人气高,不过这座古镇拥有不同于其它古镇的宁静和安逸,主要原因也许是山水环绕,不通路,不通桥,没有机动车的缘故吧!
1932年以前,丹洲古镇是三江县城所在地,而且已经持续了四百多年,以前也不叫三江县,叫怀远县,1914年改为三江县。从规模来说,丹洲是一个镇,但是从以前的政治地位来说,它是一座城,而且也曾有坚固的城防,椭圆形的小岛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现在岛上居民也仅有千余人。
这座城门是丹洲古镇保存完好的古迹之一,东门城楼,明清两朝岛上建有坚固完整的城墙,丹洲作为县治始于明万历十九年,即公元1591年,城防建设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当时的怀远县知事苏朝阳主持建造,明代的知事就相当于县长,古代建造城墙是重点工程,丹洲古城的建造耗费白银万两,历时一年建成。
当时建好的城墙全长879米,高5.3米,厚3.6米,共有450个城垛,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都有城楼。由于丹洲是属于融江的中心,所以古城墙既有军事防御功能,也可以防范水患。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融江曾发生特大洪水,丹洲古城经受住了考验,把洪水挡住了,也保住了怀远县城和全城的百姓。
这是丹洲古城北门城楼,名为“治定门”、“北帝楼”,高38米,木质楼台,青砖门洞,北门楼是四座城楼中唯一保存的明代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治定”,有“通过施政管理得享太平”之意。明朝时期湘桂黔边界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地为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常有少数民族起义动乱,这也是苏朝阳将县府迁到丹洲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就是交通优势,融江是珠江水系西江的支流,在广西境内流经融水、融安、三江县等地,古代交通主要靠水路,融江段连接湘桂黔,丹洲古镇当时就成了来往船只停靠的重要码头和补给点,逐渐形成市镇规模,因此明清两朝就以这座小岛作为怀远县治,到民国初期,陆路交通开始大规模发展,丹洲古镇的地理优势就失去了,再加上丹洲岛的面积太小,无法满足县城发展需要,所以三江县城就搬到了现在的古宜镇。
丹洲古镇的闽粤会馆,又名天后宫,会馆是古代商人聚会交流商道的地方,门额上的“闽粤一家”说明建造这座会馆的是福建和广东商人,明清时期是各地商帮的鼎盛期,闽粤两省的商人更是主力军,广西地区见得最多的就是保存完好的粤东会馆。这座闽粤会馆是明末清初一位薛姓富商出银千两建成,建筑风格是参照福建漳州天后宫妈祖庙的格局,虽然现在有些破败,但从遗址依然可见丹洲古镇曾经的繁华。
丹洲书院,曾是怀远县的最高学府,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由学生宿舍、存书院、运动场、学堂、办公室、花圃等建筑和配套设施组成。书院在清朝已是一所较为完善的教育机构,民国期间改为三江第一小学,现在为了保护古迹学校已经迁出。书院内绿树成荫,桂花飘香,是丹洲古城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丹洲岛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柚子岛”,因为岛上随处可见柚子树,除了民居和古建筑,剩余的地方大都是柚子园。柚子树常绿,叶绿、果香、花醉人,一到秋季柚子成熟时,岛上都是金灿灿的柚子,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有一棵古老的柚子树,单棵树曾结六百多只柚子,总重量超六百公斤。每年的柚子节是丹洲古镇最有情趣的旅游体验项目。
丹洲古镇至今没有桥连接到岸边,数百年来都靠小渡船,岛上居民也不愿意建桥,担心有了桥岛上就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他们更喜欢这样悠闲舒适的环境,只想闻瓜果、花草的清香,听鸟儿的歌声。
李白有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用来形容丹洲古镇极为贴切,山环水抱的小岛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颗翡翠,更似遗世而孤立的世外桃源。
温馨提示:丹洲古镇虽然属于广西柳州三江县,但是距离三江县城有六十公里,离融安县城反而更近一些,只有二十公里,在融安以北,三江以南的融江中心,古镇不收门票,只收渡船费用,来回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