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说起巧家县大寨镇的药峰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巧家著名的药山自然保护区,药峰村正是位于保护区附近的一个典型的高寒深度贫困村,药峰村距离大寨集镇35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74户1126人,然而建档立卡贫困户却有157户663人,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样的贫困村想要脱贫出列,其难度可想而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所以再难的工作也得有人干,再沉重的担子也要有人挑。药峰村的村支部书记何云国、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陈诚,就是这主动挑起担子的人,他们两个书记“一条心”,以如磐石之坚韧的党性精神,推动药峰村整村脱贫出列,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帮扶做好群众工作,靠的是两个书记的耐心
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药峰村的户数虽然不多,但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条件差。很多时候走访两三户群众都要一整天。在分片挂钩村民小组开展工作时,“两个书记”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路程最远、基本只能靠走路才能到达的寇家坪、洪家梁子、茶坪几个小组,带领村委人员及驻村工作队员一线开展好各项扶贫工作。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过程中,部分群众因受多年居住习惯的影响,不愿进行搬迁。“两个书记”深知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脱贫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不挪“穷窝”就断不了“穷根”。为了让群众理解政策、主动搬出大山,他们每天早晨带着几个饼、一瓶矿泉水和一顶遮阳帽就从村委会出发,顶着烈日不顾自身安全爬陡坡、走山崖到达各个小组宣传动员,原本计划召开的小组会却仅几人参加。“不来参加小组会,那就直接入户讲政策、作动员”,“两个书记”同时说道。随后,他们一家一户进行入户走访,遇到不肯开门的,他们就在门外“蹲守”直到天黑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群众,群众主动把他们请进屋。对不理解政策的,他们总是耐心细致的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讲解,直到群众理解为止。
最终,凭着“两个书记”的这份耐心,药峰村44户196人于2020年4月全部完成易地搬迁。
疫情防控做好安全保障,靠的是两个书记的细心
新冠病毒疫情来势汹汹,形势极其严峻,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疏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两位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从大年初二接到镇级紧急通知后,十几个夜晚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也没有在家好好吃上一顿饭,“两个书记”连日带领村委干部、农村党员与驻村队员,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解疑释惑,弘扬正气,引导群众相信科学,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为了掌握情况,“两个书记”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的同时,开展返村人员大摸排,以求能尽最大努力掌握实情,并要求各小组长和小支部书记对本小组人员情况进行日报告、紧急情况即时报告等,特别是做好从武汉等疫情重点地区返村人员的摸排上报工作。对存在发热等症状的群众,第一时间引导其到村卫生室就医检测,并及时向职能部门上报情况,并利用村庄大喇叭每天连续向群众宣传防控知识。他们带领党员干部严格履行职责,以最严的措施做好防控工作,织密公路防控网,做好道路运输管控;净化村委会、卫生室、学校周边环境卫生;村卫生室全天候做好体温检测、应急隔离以及消毒等工作,为全村做好健康安全保障。
“两个书记”每一个细节都思虑周全、落实到位,直到风险解除,他们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落下。“现在只期待着春暖花开,全国人民早日战胜疫情,等大家的生活安稳了,我们还要继续抓好产业发展,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何云国说道。
乡村振兴谋划产业发展,靠的是两个书记的齐心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为了做好规划和发展衔接工作,药峰村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两个书记”齐心协力,一个抓产业落地,一个抓基层党建培训,一个排查基础设施短板,一个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沟通……
在了解到需要将产业发展重心与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相结合的情况后,面对已初具规模的能繁母牛养殖产业,“两个书记”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打起了新算盘:结合冬桃、梨树、板栗种植发展中蜂养殖业,并带动生猪、山羊养殖,形成第一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链;以生态建设为出发点,打造药峰村观光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让药峰村在脱贫出列的基础上实现全体村民富起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药峰村正是因为“两个书记”有“一条心”,才能无惧无畏、才能不屈不饶。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脱贫攻坚政策真正转变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刘礼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