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嘉陵江八桥叠翠
北碚位于重庆主城西北部
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
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
又因在渝州之北
故名北碚
北碚
缙云山
缙云山
缙云塔
早在2000年前
这里就成为古老巴国的核心区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钟情于缙云山水
其中就有宋代“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
缙云山的冯时行塑像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人称缙云才子、缙云先生,宋代恭州(今重庆)人。北宋政和四年至宣和四年(1114-1122)在北碚缙云山读书,宣和六年(1124)高中状元。他历任奉节尉、江原县丞、左奉议郎、万州知府等,官至南宋成都府路提刑,一生心系百姓,政绩卓著,清正廉洁。
缙云山狮子峰
冯时行在缙云山读书时,还留有七律《缙云寺》。
借问禅林景若何,半天楼殿冠嵯峨。
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
岌岌九峰晴有雾,弥弥一水远无波。
我来游览便归去,不必吟成证道歌。
缙云寺
缙云寺
在缙云山狮子峰下的缙云寺旁,有一口八角古井,相传就是冯时行洗笔的地方,人们把这口井称之为“洗墨池”以作纪念。
八角井
千百年来,不仅冯时行的诗句,还有他忠言诤谏、不畏强权、惩奸除弊、造福于民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北碚大地上。
刚直不阿 敢言直谏
南宋绍兴八年(1138),时值秦桧得到宋高宗宠信,力主与金人和议。主张对金人宜战不宜和的冯时行觐见高宗时上疏,奏金人议和不足信。高宗闻言不悦,皱眉而起拂袖离去。冯时行因言获罪,被秦桧贬谪到万州任知府。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废帝完颜亮“败盟”,调兵六十万侵扰南宋。高宗眼见战争不能避免,再次召见冯时行。行至建康(今南京),冯时行因身患重病,不能面觐高宗,便在建康上疏,建议起用张浚、刘锜等抗金名将,并劝谏高宗“痛自樽节,蠲损切身之奉,以养战士清心。疏远宦官,与贤士大夫和骨鲠谋议之臣,洪济艰难。”
克己奉公 清廉自守
南宋绍兴九年(1139),冯时行到万州任知府。一到任,就不畏强权,将横行乡里的恶霸孙奇虎下监问斩。清闲之时,走县下乡,指导农桑,开办学堂,一扫之前民生凋敝、破败不堪的死气沉沉,给万州带来一片清明祥和的勃勃生机。
有一次夏稻收割之后,乡绅们给冯时行送来两担新米,让他尝尝新鲜,冯时行无法推脱,不得不收下稻米,但坚持以市价折成钱物抵米;有人给他送鱼也是如此,还挽留送鱼人一起吃饭。这些“送礼之人”不敢再讨“无趣”,也就断了这种风气。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随着府库中钱粮日益增多,引起转运判官李炯的垂涎。李炯假意邀约冯时行以公帑贿赂秦桧谋求升迁,被严词拒绝。气急败坏的李炯率五百飞虎军强行抢夺,冯时行挡住官库,坚决不从。李炯无法得逞,于是写信密告秦桧。冯时行被秦桧罢官革职,“坐废”达十七年之久。
立于北碚缙云广场的冯时行像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冯时行重返缙云山,过着茅棚竹舍的生活,虽然身在村野,却一直心忧于国,“吾惧中国,终不可以为国也。”希望能再报效国家,“我亦乾坤一穷士,痴心未肯老为郎。”只可惜报国无门,只能寄情笔墨,著诗作文,兴办学堂。直至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秦桧死后三年,冯时行才被起用。
革除奸弊 造福百姓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冯时行被举荐到黎州(今四川汉源)任知府。他发现黎州税米弊病深沉,为改变这个状况,下令百姓充当“土丁”(宋代乡兵,农闲教习武艺,藉以备边和维护当地治安)。凡是当土丁的,每石税米由十三千减为八千;不当土丁的,每石减为十千。他还禁止官吏勒索土丁财物,并根据黎州少数民族较多的特点,实行市场开放,汉夷互市,夷人可自由进入市场,互换货物,不准任意责难。因他为人廉正,用法严明,黎州很快改变了面貌。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冯时行在成都府路提点刑狱,经划边事,井井有条,遂法行雅州(今四川雅安)。发现雅州奸弊积甚,“跬步之田,而受倍蓰之税。连阡陌者,以巧倖入轻租。”(即老百姓田少税多,大地主却田多税少)他愤愤不平,星夜书奏,革除了这种奸弊,减轻了百姓的痛苦,民众感恩不尽,声称“我有田畴,以耕以饱,皆侯之赐。”南宋隆兴元年(1163),冯时行在雅州逝世,死后被追为“古城侯”,被老百姓誉为“冯青天”。雅州民众斥钱七十万,为冯时行立“冯侯庙”。
冯时行一生不仅为政清廉、政绩卓异,还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今尚存明版本《缙云文集》4卷,被列入钦定四库全书。
目前,北碚区纪委监委将冯时行清廉故事编入《碚城清风故事集》,供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大力弘扬冯时行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涵养清风正气。
《碚城清风故事集》
北碚区各单位广泛宣传冯时行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事迹。
原标题:巴渝风|到北碚,寻访“巴渝第一状元”冯时行印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